“开学经济” 升温 理性消费成家长共识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8-25 09:30:51

文具店内,几位顾客挑选书包。(赵荣 摄)

随着新学期的临近,“开学经济”如期升温。从琳琅满目的文具店到功能各异的数码卖场,从教辅书店到线上购物平台,处处可见家长与学生忙碌采购的身影。与往年不同的是,越来越多的家长将“实用至上”“按需购买”的理性消费观念融入开学计划,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消费智慧与生活态度。

在市第三中学、海勃湾区第五小学等学校周边及海勃湾区富达市场的文具专营店里记者看到,新到的款式各异、花色丰富的书包、笔袋和各类文具摆满货架,书皮、作业本、笔记本、中性笔、马克笔等消耗类文具的备货较往常增加了不少。文具店中人来人往,孩子和家长挑选着心仪的文具。为吸引顾客,不少文具店还推出“买一送一”“满减”等促销活动,进一步刺激了消费。据一位文具店老板介绍,进入8月末是文具销量的高峰,销售额较平时增长了近30%,到开学还会暴增。此外,文具盲盒也成为小学生的新宠,价格在10元左右的盲盒里,通常包含笔、橡皮、便笺纸等文具。

教辅材料同样是开学季的“刚需”。在各大书店,教辅材料专区人头攒动,从小学到高中各个年级的教材、辅导书、练习册摆满书架,《教材全解》《5·3天天练》《王朝霞单元卷》等基础教辅依然畅销。书店工作人员表示,与教材同步的辅导书、练习册最为畅销,许多家长不惜花费数百元购买各类教辅资料。同时,科普读物、文学名著等课外书籍也受到家长和学生的青睐。一位学生表示:“我开学就上五年级了,这次来书店主要是买《中国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这些学校推荐阅读的书籍,希望对以后的课程和考试有帮助。”“以前总觉得买习题集才是‘正经事’,现在发现让孩子多阅读拓宽视野更重要。”一位给小学三年级孩子选购《昆虫记》的家长说,她今年只买了一套同步练习册,却入手了6本课外书。

除了传统的文具和书籍,智能电子产品也成为学生开学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电子产品专卖店,平板电脑、学习机等产品前围满了顾客。一位家长说:“我和孩子爸爸工作都比较忙,辅导作业时间少,学习机功能比较全,能同步课程、提供讲解视频和趣味练习,帮助孩子巩固课堂知识。趁着开学季商家搞活动,就入手了一台。”

在忙着挑选文具的空档,不少家长表示,赚钱不易,要从小培养孩子勤俭节约、消费有度的生活习惯。如书包八成新,笔袋洗洗还能用,这些就不买了;书皮、中性笔、尺子、圆规、彩笔等文具才是此次消费的主角。

“来逛文具店前,我就要求孩子自己将所需文具的清单罗列出来。在此之前,让他洗书包、笔袋,整理书房,找出用剩的文具,最终罗列出此次必须购买的物品清单。”市民罗丽说,“孩子读小学时,家里亲戚给买了不少文具,到现在还有没用过的。可文具每年款式多变,很是吸引眼球。要是带着他盲目购买,浪费钱不说,同类型文具堆积在家中也是一种浪费。”最终,她们只买了必要的书皮、铅笔等,总花费不到 50元。

“以前总觉得开学就得‘全副武装’,现在想通了,没必要为了面子花冤枉钱。”这样的想法代表了许多家长的心态转变。“孩子班上以前总有人比谁的文具贵、谁的鞋是名牌,在老师不断强调‘学习态度比装备重要’后,风气慢慢变了。”一位初中家长表示,如今孩子间的攀比心理明显减弱。

“我女儿看的课外书是我从二手平台淘回来的旧货,一本只需几元钱。和书店动辄四五十元的书籍相比,特别划算。”一位家长表示,同时,她通过改造旧书包、打印电子资料,为孩子准备了全套开学用品,总花费不到200元。

从狂热的“装备竞赛”到理性的“按需采购”,开学季消费观念的转变,折射出家庭教育理念的成熟和社会风气的进步。当“开学经济”褪去浮躁的泡沫,回归到服务教育的本质,不仅能让家长的每一分投入都更有价值,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孩子理性、节俭、务实的生活态度。这或许比任何昂贵的开学装备,更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珍贵礼物。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