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荣
开学的脚步越来越近,孩子们的心头,难免泛起焦虑与紧张——或许是担心新学期的课业难度,或许是对久别的校园感到陌生。的确,经过松弛漫长的假期,孩子们需要一段缓冲期来重新适应规律的校园生活。因此,在开学前的这段日子里,应该完成一场从慵懒到专注的温柔过渡:家长可以陪着孩子慢慢调整作息,用睡前阅读替代熬夜刷剧、玩手机;可以和他们聊聊新学期的期待,把模糊的紧张转化为具体的小目标;同学之间不妨联系起来,提前发来几句温暖的问候,分享曾经的班级趣事儿,让那份对重逢的期待,悄悄抚平心底的褶皱。
这样的过渡,没有催促与压迫,只有理解与引导,就像给紧绷的弦轻轻松一松,再慢慢调至合适的音准,让每个孩子都能带着从容的笑意,走进新学期的阳光里。
用“渐进式”调整作息
“暑假里每天都要催十遍才起床,现在居然自己定闹钟。”家住海勃湾区金税苑小区的周婷展示着儿子的作息记录表:从最初的早上9点半起床,到现在提前至7点,每天只向前调整 25分钟。更让她惊喜的是,14岁的儿子起床后到阳台侍弄他的多肉植物,观察叶片上的露珠如何被阳光蒸发,或掰一片叶子插入土壤,看着它生根发芽、再生长。
周婷告诉记者,暑假刚开始的时候,孩子总是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歇了几天后便保持在9点半前后起床,写作业、找同学玩儿、逛公园、散步,安排满一整天,其间还到外地旅游了一段时间。“这期间最让我担心的是玩手机,刷剧、刷抖音、玩游戏,但凡每天的任务完成后,基本上是机不离手。”周婷说,“我还担心他会持续到开学,没想到这几天就制定了新的计划,从早晨起床时间的转变,到预习新学习各科内容的自律,感觉孩子真的是长大了。”
从事心理咨询的田女士表示,这种渐进式调整远比开学后的“断崖式起床”更有效。大脑的生物钟就像老款的座钟,突然强行拨快会导致齿轮错位。有的家长在开学前要求孩子从暑假的睡懒觉模式突然转变为开学后的6点起床,从而导致孩子连续3天失眠,白天精神萎靡。但如果采用“梯度调整法”,即循序渐进地调整起床、休息时间,让孩子慢慢适应,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三年级学生梓悦的妈妈吴女士采用了“光影游戏”,就是在墙上贴一张进度条,每天用不同时间的阳光投影标记起床时间,当阳光照到卡通贴纸时,就该和周公说再见啦。这个充满童趣的设计,让孩子把起床变成了期待完成的闯关任务。“孩子每天起床后自己去标记刻度,积极性特别高,对开学也充满了期待。”吴女士笑着说。
适应开学家长各有妙招
“妈妈,你看我搭的‘圆明园’!”10岁的小诺指着搭建好的乐高模型颇有成就地说,“我还要拆开‘万里长城’继续玩儿。”
小诺的父亲王鑫称,儿子在这个暑假里一度沉迷电子游戏,近些天能拼搭2个小时,其间不会主动碰游戏。他的秘诀是“兴趣迁移”,发现儿子喜欢建筑后,专门带他买了三四套感兴趣的乐高建筑拼搭模型。“他在拼搭的过程中将专注力从手机转移到这样的益智游戏中,减少其玩游戏的时间,效果还真不错。”王鑫表示,开学在即,一定要让孩子提前收心,否则开学第一周还得适应,耽误学习。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聪明的家长使出浑身解数让孩子提前过渡,尽早适应开学。对于即将进入一年级的女儿,徐敏选择读绘本、拼拼图的方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她说:“每天下班后,我俩便拿出拼图,一起找、一起拼,并适当地给予孩子肯定。到晚上8点,我们开始洗漱,之后准时阅读绘本。这么做为的就是给她开学做准备。”
与此同时,一些高年级的家长也通过网课、线下艺术培训等不同的方式让孩子动起来、学起来。他们希望孩子能在课业之外拓展视野、培养特长,网课里的编程课让孩子在屏幕前专注搭建虚拟世界,线下的书法班则让孩子静心临摹,舞蹈教室里的旋转跳跃更让青春的活力尽情绽放。“忙碌起来更符合开学的状态,到时候孩子们必不会手忙脚乱。”一位家长表示。
社交活动消除开学陌生感
“前几天,班级换教室,我们家长去帮忙搬桌椅板凳。我带着孩子,让他提前回到学校看一看、转一转,让他看看久违的学校和班级。孩子回到家就开始整理作业,拿出校服,一副迫不及待的样子。”王慧笑着说。
类似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张磊妈妈约上孩子同桌的家长,带着两个孩子去文具店挑新书包。一进门,货架上五颜六色的文具就晃花了眼,两个男孩像脱缰的小马驹,直奔摆放笔袋的区域。张磊手指着挂在最上层的奥特曼笔袋,踮着脚够了半天,同桌李明立刻搬来小板凳递过去:“踩着这个,我帮你扶着!”
“两个孩子初见时还一脸羞涩,没几分钟就热络起来,你给我挑支笔,我帮你买个本儿。临别时,两人背着新书包在店门口转了三圈,约定要用对方挑的贴纸贴在书本上。”张磊妈妈笑着说,“文具店里逛一逛,这开学的氛围立马有了。”
小萌的爸爸则带着她购买了《小英雄雨来》《百工图鉴:三百六十行》《逆风飞翔》等新学年阅读书目,一段一段品读,但凡遇到喜欢的就抄写下来,遇到深有感触的,小萌还会写进日记里。“开学就要有准备,书包、笔袋、钢笔、笔记本啥的,只要孩子需要,咱就给她换。新学期新气象嘛。”小萌的爸爸笑呵呵地说,开学后孩子升六年级,为锻炼她的独立,中午不准备接送。他提前带孩子在学校和家之间熟悉路线,红绿灯要怎样走更安全,哪条小路更近,遇到搭讪的陌生人该怎样应对等问题都一一设想,孩子的回答令他很满意。
回校大扫除、购买文具、约同学玩耍等活动,都能勾起孩子与学校的共同回忆,让温暖来消除对学校、老师、同学的陌生感,以便更快融入新学期的新生活。
的确,家长们也在悄悄改变沟通方式。“你觉得开学最开心的事是什么?”代替了“作业写完了吗?”“你想带什么东西去学校分享?”替代了“别忘了戴红领巾。”这种正向引导让孩子从“被迫开学”转变为“主动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