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引擎为高质量发展添动能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8-22 10:30:04

■金融助企在行动

本报记者 陈洋

今年以来,我市各金融机构锚定金融“五篇大文章”,持续加大信贷投放,优化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为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引流金融“活水”

助力绿色产业升级

近日,在乌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蒙古轩华新能源有限公司国轩工业园区绿色供电3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正紧锣密鼓地推进。该项目预计今年10月底前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届时年发电量可达5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0万吨、减少标煤消耗约16万吨,在缓解传统能源需求压力的同时,还可实现治沙固土、改善生态环境。内蒙古轩华新能源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李锐说:“在了解公司融资需求后,工行乌海分行第一时间对光伏发电项目提供了专项融资方案,上半年批复融资贷款5亿元,及时缓解了资金压力,保障了施工进度。”

8月16日,李锐来到工行乌海分行人民路支行,商议下半年的贷款事项。工行乌海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周宏飞介绍,该行通过加大信贷投放、宣传科技金融产品,全力支持传统产业升级与中小企业发展,给予利率优惠,开通绿色审批通道,同时制定差异化方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运用数字化赋能,通过线上融资平台提升服务效率,让企业“少跑腿、快获贷”。

信用贷款赋能

巧解企业融资难题

中小微企业是经济的“毛细血管”,是激发市场活力的核心引擎。然而,融资难、融资贵、资金周转压力大等问题始终困扰着中小微企业的发展。为破解这一难题,内蒙古电力集团乌海供电公司创新思路,与建行乌海分行深度合作,基于电网企业优良资信和电力大数据支撑,共同为中小微企业量身定制“蒙电通”专属金融贷款产品。这项服务突破了传统贷款对固定资产抵押的依赖,将中小微企业的电力使用数据、电费缴纳记录作为重要的信用评估依据,具有利率低、期限长、审批快、还款方式灵活等显著优势。

8月14日,内蒙古自治区首笔“蒙电通”专项电费贷款投放签约仪式举行,标志着自治区首例中小微企业电费专项贷款业务在乌海市成功落地。这一创新金融服务不仅为乌海市长宏矿业有限公司解决了200万元电费缴纳难题,更为中小微企业开辟了融资新渠道。

“这笔贷款来得太及时了!”乌海市长宏矿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云龙激动地表示,“不用抵押固定资产就能获得专项电费贷款,既缓解了资金压力,又让我们感受到了电力服务的温度。”

“蒙电通”是电力数据价值挖掘的重要实践,通过将企业的经营痕迹转化为信用凭证,让无形的数据产生了实实在在的金融价值。这一创新不仅激活了电力数据的潜能,更推动了数据要素市场化在普惠金融领域的落地应用。

目前,我市已有海融矿业、宝宏化工等13家优质中小微企业进入“蒙电通”服务名单。随着这项服务的深入推进,更多金融活水将持续注入实体经济,为乌海乃至自治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抓牢“双碳”机遇

助力绿色能源发展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的内核就是绿色生产力。自“双碳”目标提出以来,农行乌海分行紧扣“光伏+矿山修复”等产业,以“四级联动”机制高效对接绿色项目融资需求,将资产业务的重点集中到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上,累计向当地新能源发电等绿色信贷项目审批贷款35.27亿元,项目年节约标煤17.04万吨、减碳47.28万吨,助力资源型城市转型,呼应绿色金融大文章要求。

燃煤电厂烟气脱硝的核心脱硝催化剂会随使用年限增长而失效,若简单填埋处理,不仅污染环境,更造成资源浪费。建行乌海分行为某环保企业提供280万元贷款,专项用于绿色技术研发及环保设施升级,实现对失活脱硝催化剂的再生利用,变废为宝。

“说实在的,拿到这笔贷款我们都挺激动的。搞技术研发,总怕资金跟不上,试剂都得省着用。这贷款到位就是解渴,技术盘活了,我们头疼的垃圾难题也给解决了。”该企业技术部门负责人温艳丽说。

为激活新质生产力动能,我市各金融机构深入落实“科技兴蒙”行动,精准对接专精特新和科创企业,助力打造全域化新技术应用场景。科技企业贷款余额达到193.56亿元,“科技兴蒙”投入连续4年增长超23%。科技金融的“及时雨”使区域创新活力迸发,培育出自治区级研发中心48家、科技领军企业5家、高新技术及科技型中小企业154家、创新型中小企业3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家,奠定了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的坚实基础。

我市各金融机构将通过持续的金融创新与服务升级为产业发展注入动能,以更优质、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赋能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