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我童年刻骨铭心的记忆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8-20 10:41:39

齐艳芳 绘图

■市井故事

杨星灿

“鬼子快来啦!鬼子快来啦!快跑吧!”随着村口撕心裂肺的几声吼叫和铜锣“叮叮当当”的敲打声,村民们纷纷从家里走出来,惊慌失措地四处逃跑。爷爷和父亲是鬼子抓捕的主要目标,便同村里的青壮年一起,跑到村外的高粱地里躲起来。奶奶和母亲是小脚,我和妹妹年纪幼小,都跑不动,我们便藏到西院的红薯窖里。我家的西院没有房子,院子里瓦砾遍地,杂草丛生,只挖了一个红薯窖,平时很少有人到那里去。红薯窖是长方形,有两米多深,三米多长,一米多宽,上面搭的是椽子、柳笆,用黏土封顶,再撒些干柴和杂草,根本看不出红薯窖的痕迹,所以藏到里面比较安全。窖口立着一把梯子,下到窖里,盖好窖口,伸手不见五指。母亲哄着妹妹不让她哭闹,我吓得浑身发抖,缩成一团,屏住呼吸,紧紧依偎在奶奶的怀里,两眼紧盯着窖口,生怕鬼子发现我们。不大一会儿工夫,听到街上有人走动的脚步声,并不时传来叫骂声。接着便是牲口吼叫、狗吠鸡鸣……

天渐渐暗了下来,村子里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鬼子走啦!快回家吧!”随着吼喊之后的铜锣敲打声,村民们又纷纷从高粱地和旮旯窝里钻出来,回到家里。经过鬼子的洗劫之后,每户村民家里都变得狼狈不堪:牲口被牵走了,鸡窝被掀翻了,屋里的粮食囤子也空空如也,小麦、玉米、高粱撒了一地。

“可恨的日本鬼子,今后的日子这可怎么过呀?”村民们发出愤怒的呼喊,有的坐在院子里抱头痛哭起来。

这是留在我童年记忆中刻骨铭心的一幕。

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时,我刚出生3个多月。因此,我的童年是在全民族抗战的烽火中度过的。

我的家乡处在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腹地。这个根据地也叫晋冀鲁豫边区,位于同蒲路以东,津蒲路以西,龙海路以北和石太路、德石路以南的广大地区,包括太行、太岳、冀鲁豫、冀南4个区,是八路军一二九师、一一五师同地方党组织一起建立的。在民族危亡之际,广大热血青年积极踊跃参军,奔赴抗日前线;亿万人民群众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仇敌忾,支援抗战。有的青壮年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抬担架、救伤员;有的推着小车、挑着担子给前线送给养。有一次,村妇救会接到上级指示,要求每户村民在10天内赶做5双军鞋送往抗日前线。母亲是做针线活的好手,从下料、打禙子,到纳鞋底、上鞋面,穿针引线,日夜忙个不停。夜深了,家人都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唯有母亲小屋的窗户里透出微弱的煤油灯光。到10天后收鞋时,母亲居然做了10双又结实又漂亮的军鞋,超额完成了任务。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有日本鬼子的烧杀抢掠,又有伪军、汉奸的横行乡里,还有土匪、地痞流氓的趁火打劫,老百姓被祸害得可谓是居无定所。他们对付敌人的办法,一是能抵抗的奋起抵抗;二是抵抗不了的逃之夭夭。很多村民家中都备有两种武器:一是大刀,二是红缨枪。记得我小时候,在我家的大门里面就立着一杆红缨枪,是爷爷防身自卫的唯一武器。奶奶说,爷爷年轻时练过气功,脱掉上衣,用红缨枪铜制枪头顶住肚子,屏住呼吸,一口作气,能把一辆三挂大马车推出十几步远。有一年夏天,一天吃过晚饭后,一家人正坐在院中聊天,突然从二门外面传来“咚咚”的脚步声。爷爷赶快跑出去看,发现拴在牲口槽上的两头黄牛不见了,便大声喊叫:“土匪来啦!土匪把牲口偷走啦!”年轻的母亲怕被土匪劫去,闻声后惊慌失措地跳墙欲跑,由于夜深天黑,结果从两米多高的墙上猛摔在地,腿被摔断,久治不愈,留下残疾。爷爷提着马灯,抄起红缨枪,循迹追了出去。寻找数日,终未找到牲口的踪影。家里没有了主要生产工具,爷爷积愤成疾,翌年便离开人世。

我们县共有900多个自然村,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村庄建有村寨,这些村寨大多建在明清时期。因我们县濒临黄河,河水经常决口泛滥,加之那时盗匪横行,村民们的生命财产没有保障。为防止水患和匪患,很多村的村民便自发组织起来,或自己兑钱,或政府拨款,或由豪绅富户捐资修筑寨墙。据我们县《村志》记载,城北6公里处的高村,寨墙高3丈3尺,顶宽1丈有余,寨墙外挖有寨海,常年不涸。村寨四周有4个寨门,东南、西北、东北、西南分别设立一座炮楼,每座炮楼安放铜炮一门。炮楼上常年驻兵把守,或由村民轮流巡逻。高村村寨高大威严,固若金汤。打家劫舍的盗匪窃贼和狂暴不羁的黄河水患到此也常常望而却步,绕道而行。有一次,日本鬼子派一个营的兵力围攻高村村寨,打了3天3夜也没有攻下,反而折兵损将,最后被村民们赶到黄河里喂了鱼虾。

还有一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有一年春天,我同村里的七八名小伙伴到邻村上学,走在半路上,突然从远处传来枪声,子弹从头顶上“嗖、嗖、嗖”地飞过。我们几个吓得惊魂失魄,拼命地往村里跑去,一口气跑到寨墙里面,守寨人赶紧插上寨门,我们才放慢脚步,向学校走去。那时正处在抗日战争后期,日本鬼子在垂死挣扎。可能是一股日军把我们看成是八路军了,便向我们开枪射击。多亏了那个村的寨墙高筑,铁门横锁,才保护了我们的生命安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我们县是平原地带,境内没有山,只有西面和北面有黄河流过。我小时候跟着大人“跑反”(旧时指为躲避兵乱或匪患而逃往别处),经常去的地方一是有寨墙的村庄,高墙壁垒,比较安全;二是交通闭塞、穷乡僻壤的村庄,鬼子、汉奸、窃匪都不屑一顾;三是黄河大堤像一道天然的屏障,大堤里面的滩涂种着庄稼,长满了野草,是“跑反”的好去处。随着斗争的深入,村民们不断总结对敌斗争的经验,吸取鬼子初次进村时抢走牲口和粮食的教训。一天夜里,月黑星稀,村民们听说鬼子要进村抢粮,便早有防备,把粮食装进麻袋,或用大车拉,或用小车推,牵着牲口,领着孩子像逃难的大军,浩浩荡荡向黄河大堤跑去。最近处的黄河大堤离我村有十五六里,时值黄河枯水季节。越过大堤,进了滩涂,大家安营扎寨,垒起锅灶,露天宿营。大约待了三四天,从村里传来消息说,这次鬼子进村什么也没有抢到,便放火烧了几间房子,气急败坏地走了。对付鬼子的这种办法,就是“空舍清野”,也叫“坚壁清野”,即坚守营垒或据点,并将周围地区的粮食、牲口等重要物资转移或收藏起来,使入侵之敌不能掠夺或利用。

我老伴曾讲过她大哥为抗日而牺牲的故事。老伴娘家所在村的《村志》记载,老伴的大哥生于1922年,18岁参加八路军,南征北战,多次立功。1945年春天,其所在连队与日本鬼子遭遇了一场激战,大哥不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3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哥被追认为烈士。老伴娘家堂屋门右首曾挂着一块用红色油漆写的“烈属光荣”木牌,在太阳照耀下熠熠生辉。

(谨以此文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