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变迁中的记忆碎片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8-15 10:00:12

■庆祝乌海建市50周年 “联通杯”唱响北疆文化品牌文学作品有奖征文

王志勇

岁月是一条悠长的河,蜿蜒曲折地流淌在生命的原野上,无声地诉说着时光的流转与变迁。回首往昔,那些曾经发生的故事,深刻地镌刻在记忆的深处,成为生命中不可磨灭的痕迹。

20世纪80年代初,我站在人生抉择的十字路口,留部队还是复员,让我陷入了沉思。父母一生勤恳种田,此时的河套农村虽已分田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我在部队服役4年,对农业政策的变革知之甚少,心中一片迷茫。进城,似乎是一种可能的选择,但那又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在这样的困惑中,我与哥嫂商议,最终决定全家搬迁到乌达。

乌达生活的亲戚经常说,那里是矿区,是一个能让穷人养家糊口的地方,只要肯吃苦耐劳,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于是,我们怀着憧憬,告别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踏上了前往乌达梁家沟的路途。搬家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短短200多公里的距离,却仿佛横亘着千山万水,那是一段漫长而艰难的征程。汽车在沙土路上艰难前行,车轮在沙土中打滑,几次险些抛锚。经过漫长的颠簸与车马劳顿,我们终于抵达了黄河边,等待轮渡过河。眼前奔腾不息的黄河,一排孤寂伸向远方的电线杆,还有排成长蛇阵的各种车辆,构成了一幅沧桑岁月图。我望着对岸摇曳的灯光,心中无奈与期盼交织,轮渡缓缓驶来,笛声低沉,载着我们渡过宽阔湍急的河流,抵达彼岸。

夜幕降临,乌达新区的街道上亮起两排昏黄的路灯,映照着两侧低矮的平房,街道上行人稀少。汽车走过一条不长的街区,又融入夜幕之中,路两侧有星星点点幽蓝色的煤火,那是土法炼焦发出的火光。新屋前,等候已久的亲戚们齐心协力,搬家具、圈猪羊、堆放粮食与饲料。厨房里,炒菜炖肉的香味弥漫开来,借着酒劲儿,亲戚们个个都成了“智多星”,为我们未来的生活出谋划策、指点迷津,直到下半夜才曲终人散。

邻居多是从伊克昭盟和巴彦淖尔盟招工来的,房子都是自己脱土坯建的。他们升井归来,除了小聚喝酒,便是打家具、焊土暖气炉。日子简单、朴实,充满了人间烟火气。由于语言、生活习惯与我们相近,在与他们的互动中,化解了父母离开故土的孤独。

梁家沟的巷子狭窄曲折,两旁是低矮的平房,巷子尽头是一条不足两公里的东西街道,南侧有国营五金、百货、副食商店,北侧有公安派出所、工商所、邮局和粮站,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街道的面貌逐渐发生了改变。最早,蔬菜商店被一姓魏的承包,成为第一家个体商店。接下来的几年里,街道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个体经营店铺,妹妹的理发店也在市场一角开业了。邮电所是我常去的地方,嫂子在邮局工作,我常给她送饭菜。邮电所窗口总是排着长队,人们拿着信件、汇款单等待办理业务。电影院是我们逢场必看的地方,在那个没有其他娱乐的时代,电影是最好的文化盛宴。梁家沟虽简陋,但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时代印记。

后来,我们陆续离开梁家沟。我到乌达文化馆工作,分配了一套50平方米的土坯房。乌达新区十字街每年逐步向外延伸,盖起了几座楼,增加了一些城市新地标,如电影院、税务局、财政局办公楼。与此同时,政府大楼拆墙透院盖了一溜仿古商业街,红柱碧瓦、商铺林立,彰显了市场的繁荣。居民的住房需求也得到解决,各单位建设的家属楼逐步向城区外围延伸。此间,我住进了妻子单位新盖的家属房,虽然是远离城区的一处荒地,但毕竟解决了我们的住房需求。家家户户烧上了土暖气,告别了过去煤炉取暖的不便。有条件的人家安上了电话,生活水平提升了一大截。再后来,我们又都先后搬到市里工作、居住,从平房到楼房,从骑自行车上班到小汽车代步,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每当夜幕降临,我伫立于乌海湖畔的网红打卡地一号码头,望着夜幕下万家灯火次第亮起,眺望着这山水相依的现代新城,心中总会涌起无尽的感慨。梁家沟的消失,不仅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更是乌海这座城市五十年间沧桑巨变的缩影。

回首往昔,从初到乌达时那沙土飞扬的小道、昏黄路灯下的低矮平房,到如今四通八达的柏油马路、错落有致的高楼大厦;从曾经煤灰漫天的矿区、土暖气取暖的艰苦岁月,到如今集中供暖、新能源广泛应用的生态宜居城市;从早期的个体商店、邮电所前排的长队,到现在线上购物的便捷;从骑自行车到开上小汽车,乌海人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幸福感与归属感也日益增强。

在这片充满回忆的土地上,变化的是城市的面貌,不变的是一代代乌海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这天翻地覆的变迁,是乌海这座城市不断发展的见证,也是无数像我一样普通市民共同奋斗的成果。在这个崭新的时代,我坚信乌海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和创造更加辉煌灿烂的未来。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