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科技动能 激发创新活力 ——乌海供电公司以“智”促“质”推动企业创新创效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8-13 10:07:44

本报记者 刘春霞 文/图

走进内蒙古电力集团乌海供电公司修试管理处的智维创新工作室,一面墙的荣誉奖状与证书映入眼帘,和琳琅满目的电力检修、维护装置设备相互映衬。这里既是荣誉的殿堂,也是守护全市42座变电站安全运行的智慧“心脏”。面对任务强度大、安全风险高等挑战,创新成为破局关键。

创新破局

智维工作室启航

2015年3月,智维创新工作室应运而生,着力破解日常工作中的痛点。工作室设立继电保护、变电检修、高压试验等多个专业小组,汇聚了检修领域的顶尖技能人才。他们紧盯电网智能运维前沿技术,以解决现场实际问题、提升设备可靠性、优化电网运行效率为目标,联合攻关。

如今,工作室已成为乌海电力系统的核心科研部门,其成果广泛应用于变电站日常检修与应急抢修,显著缩短停电时间,提升检修效率,为稳定供电筑牢了“防护网”,注入了持久动力。

“近5年,工作室取得71项创新成果,其中1项获国际金奖,8项获国家级荣誉,37项获自治区荣誉。”成员杜文静介绍,“今年,工作室再获《中国质量》杂志评选的优胜级荣誉,并获得2025年国际质量管理交流活动的参赛资格。”

今年7月28日,工作室凭借扎实的创新基础与显著的技术攻关成果加入自治区能源化学地质系统源网荷储创新工作室联盟。这标志着乌海供电公司融入自治区级高水平创新协作平台取得新突破,为地区能源电力领域技术升级注入了强劲动能。

工具革新

小创意带来大提升

创新来源于解决一线痛点的迫切需求。杜文静和同事程浩就像装着“创新雷达”,时刻捕捉现场检修的难点。他们关注到小车开关梅花触头拆装难题——传统螺丝刀方式效率低下,耗费大量时间,还容易损伤设备。于是,研发专用拆装工具的想法应运而生。

从灵感到现实,过程充满艰辛。他们查阅资料、反复设计改进。在检修试验大厅里,他们不断操作测试,记录分析每个细节。为寻找合适材料,“程浩还跑废了一辆电动车。”杜文静回忆道。

汗水终得回报。梅花触头拆装工具成功解决了拆装难题,更在第48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会议上斩获金奖,成为公司首个国际金奖的问题解决型QC成果。该工具保障了设备和人员安全,提高了检修质量、延长了设备寿命、节约了技改资金、提升了供电可靠性。目前,已与8家供电单位及1家超高压供电单位达成推广使用意向。

“我们倡导职工开展管理创新与科技创新,现场工作发明的成果,有效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安全风险、保障了电力稳定供应,真正实现‘人力有限,科技无限’的初衷。”修试管理处主任李睿说。

机制保障

协同创新促发展

2025年,正值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收官之年。乌海供电公司积极落实自治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要求,以“科技突围”为主线,成立产学研转化中心,推动智能配电房等5项技术商业化应用。除梅花触头拆装工具外,国内首套“规则驱动”配电自动化终端自适应调节仪也已进入成果转化阶段,已与巴彦淖尔供电公司达成推广意向。

这一系列亮眼成果的背后,是公司对科技创新战略的坚定贯彻。公司积极落实党的二十大对科技创新的战略部署,成立由总经理、党委书记亲自挂帅的科技创新团队,融合生产技术部、企业管理部、工会、数字化部等骨干业务力量,打破部门壁垒,汇聚创新工作室、QC人才等多方精锐,提升核心竞争力。

机制化保障使创新源泉涌流。2020年至今,公司62项科技项目、成果获自治区级、行业级奖项;236项职工QC成果摘得自治区级、国家级乃至国际级荣誉;7个职工创新工作室蓬勃发展,其中获国家级荣誉1个,自治区级2个。截至2024年底,各工作室研发出成果245项,获专利46项,推广147项,其中国际创新成果展金奖1项。

一项项创新成果,为乌海供电公司的“降本增效”高质量发展之路“加油助力”——节约生产、运维成本近百万元,供电可靠率从2019年的99.91%跃升至2024年的99.98%以上。智能化巡检、“数字员工”等项目的落地,持续提升着工作效率。

在创新工作室的灯光下,工具与图纸间,乌海电力人用智慧与汗水诠释着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刻内涵。一个个解决痛点的“金点子”,一件件登上国际舞台的“硬成果”,不仅点亮了乌海的万家灯火,更照亮了内蒙古电力以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未来之路。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