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本报记者 赵永刚
5G信号覆盖产业园区每一个角落,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生产线数据,云端平台一键调度供应链资源……如今的乌海,数字基因正深度融入产业血脉,一幅“数字赋能、智创未来”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
走进包钢万腾钢铁有限责任公司的智能车间,只见机械臂精准作业,屏幕上实时跳动着能耗、产能等数据——这家荣获国家级“2023—2024年度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升级版贯标AAA级优秀企业”的行业标杆,正是我市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鲜活注脚。目前,全市已有4家企业获评自治区先进智能工厂,26户企业拿到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数字化转型“主力军”持续发展壮大。
2125个5G基站织密通信网络,产业园区实现5G深度覆盖,4759家企业“上云用数”,45家企业接入标识解析服务……从生产车间到产业链条,数字化浪潮正深刻重塑产业形态。国家级“数字化转型诊断服务平台”已为127家规上企业“把脉问诊”,区域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催生多个智能生产标杆案例,为产业升级装上了实实在在的“加速器”。
这份亮眼成绩单更有“真金白银”加持,作为国家第三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我市获中央财政1亿元奖补;以第一的成绩入选自治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盟市,再添5000万元奖补,政策红利正加速转化为澎湃发展动能。
在数字产业生态培育方面,我市组建数字产业发展集团,充分发挥“一局一中心一公司”三位一体的数字产业发展优势,围绕全域数字化转型服务、数据资产运营、政府示范性应用工程建设和数字产业投融资服务开展经营,引领本地数字化转型发展。通过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体系,依托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率先实现产业链数据贯通,助力我市成为自治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的“样板间”。
招商引资与科创平台建设双轮驱动,为数字产业注入源头活水。目前,我市已与国机数科、千寻位置等行业巨头洽谈合作,更在京蒙协作中精心打造“双向飞地科创中心”——“乌海·北京信息谷科创中心”和“乌海·信息谷创新中心”两大平台,正成为承接先进技术、集聚创新资源的“桥头堡”,让创新因子与产业基础深度融合、同频共振。
从基础设施到产业生态,从技术应用到创新突破,我市正以数字经济为笔,书写着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智慧答卷”。下一步,我市将持续鼓励企业建设智慧工厂、智慧矿山,大力发展“5G+无人驾驶”等应用场景,推动BDO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提质升级,培育固态锂电池重点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同时,充分发挥数字产业发展集团作用,打造创新联合体和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建设自治区西部智算中心,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煤炭”“人工智能+化工”等典型应用,谋划建设技术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强化产学研合作,全力构筑数字产业化新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