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艺
近日,在市看守所电教室内,30多名在押人员在老师的指导下专注地制作面点,这是市看守所为在押人员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课之一。今年以来,市看守所打破传统教育改造模式,以职业技能培训为支点,搭起在押人员从监所到社会的“回归之桥”。
破解回归困境:
从“无技可依”到“有技傍身”
“出去后能干什么”是监所内许多在押人员内心的焦虑。长期与社会脱节,缺乏谋生技能,使得他们刑满释放后面临就业无门、生存困难的窘境,部分在押人员甚至因此再次走上歧途。市看守所民警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在押人员并非不愿改过自新,而是苦于没有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他们不仅需要法律教育,更需要一把打开社会大门的钥匙。为此,市看守所将职业技能培训纳入教育改造核心体系,让在押人员“带着技能出去,捧着希望回家”。
“以前想组织培训,连像样的场地都没有。”提及过去的困境,市看守所民警关永莲感慨。为给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基础保障,市看守所协调多方资源,改造原有监室,建成60平方米的专用电教室。教室内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书架、桌椅、展示台、绘画用品等设施,可同时满足20人进行实操培训。
在职业技能培训课程设置上,市看守所秉持“社会需要、学了能用、用能立业”原则,搭建“理论教学+实操训练+就业指导”三维培训体系。以面点制作课程为例,教学内容涵盖中式面点基础、早餐店常见品类制作、成本核算等内容,确保学员既能熟练掌握面点制作技术,又具备初步创业经营能力,实现从技能学习到就业创业的有效衔接。
点亮重生希望:
从“充满迷茫”到“笃定前行”
“以前总觉得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上了课才发现,我也能做出像样的东西。”市看守所在押人员张某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制作面点的配方和步骤,旁边还配着一张自己简单绘制的早餐店草图。张某因盗窃被羁押于市看守所,刚入所时情绪低落,对未来充满迷茫。报名参加面点培训后,张某每天都勤奋练习,随着一节节课程的学习,如今的张某眼神里有了光彩。“老师夸我做的包子褶均匀,说出去开店肯定行。”谈及未来的计划,张某条理清晰,“出去后我打算先找个早餐店打工攒经验,攒够钱就自己开个小店,凭本事吃饭。”
与张某不同,市看守所在押人员王某选择了绘画设计课程。“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但没人教过,得知绘画设计课能够系统学习,我就报了名。”王某因盗窃被羁押于市看守所,性格内向的他起初总是独自坐在教室的角落。授课老师发现王某的绘画天赋后,特意增加一对一指导课程,鼓励他尝试创作。现在的王某已经能独立完成装饰画创作,他的作品《希望》在市看守所组织的作品展览中获得第一名。“这幅画想表达的是,再黑暗的地方也有光。”王某说,他计划出所后报考成人美术课程,继续提升自己的技能。
在押人员转变的背后,是市看守所职业技能培训为他们带来的自信心重塑。今年以来,市看守所定期组织“技能展示会”,让报名职业技能培训的学员们展示自己的作品,邀请民警、家属代表担任评委。许多在押人员看到自己的作品被认可时,第一次感受到“被需要”的价值。“以前总觉得自己是社会的包袱,现在知道只要肯努力,我也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市看守所在押人员张某在培训心得中这样写道。
筑牢平安基石:
从“高墙之内”到“社会之中”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看似是帮助在押人员个人,实则是在守护社会的平安。”市看守所教导员张慧说,预防再犯罪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课题,而提升刑满释放人员的谋生能力,则是切断再犯罪链条的一项有效手段。
“以前总担心他出去后又犯错,现在知道他学了手艺,心里踏实多了。”市看守所在押人员李某的母亲在视频会见时,看到儿子展示的面点作品,激动得流下眼泪。于在押人员家属而言,职业技能培训为在押人员带来的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家庭的希望。
市看守所职业技能培训一头连着在押人员改过自新的决心,一头系着重新融入社会的希望。这项培训用实用的技能和正向的引导告诉在押人员:犯错可以改正,人生可以重来;高墙内的改造是为了更好地迎接墙外的新生活。
未来,市看守所将进一步拓展培训项目,增加理发、家政服务、种植技术等内容,同时引入VR模拟教学设备,让学员提前熟悉工作场景。“我们的目标是让每一名有意愿改过自新的在押人员能够学到技能,带着底气和信心回归社会,真正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安定一家、造福一片’的社会效果。”张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