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在城市书房——福河书苑借阅图书。
“敬老助老 为老圆梦”公益文化摄影活动。
居民在文明团结超市用积分兑换商品。
本报记者 鲁 吟 文/图
璀璨明珠北方海南,九曲黄河奔腾不息在此流淌,积淀下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内蒙古小三线军工企业的建设,为这片土地凝聚起坚韧不拔的时代精神;现代化工业的成功转型,则赋予其源源不断的智慧力量……如今,文明更是如灵动的画笔,在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勾勒出最为醒目的印鉴。
今年5月23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海南区的一个单位、一个家庭、一所学校同时上榜,在海南区文明创建的长卷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份亮眼的文明成绩单背后,是海南区持之以恒、精耕细作的文明创建实践。从繁忙的企业车间到温馨的居民庭院,从书声琅琅的校园课堂到热闹的社区广场……海南区上下一心,联动发力,将文明理念悄然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使其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自觉行动。
在拉僧庙镇赛汗乌素村的黄河岸边,保护母亲河的志愿者手持工具,认真细致地捡拾垃圾,用行动清洁河岸,全力打造美丽的黄河风景线;公乌素镇建设社区的草原书屋内,书香四溢,居民们书声琅琅,彼此交流读书感悟,共享阅读的快乐;西卓子山街道祥苑社区“周姥姥拉家常睦邻小屋”里,工作人员和来访居民围坐在小圆桌旁,在亲切的拉家常式交谈中,解开邻里多年的心结;拉僧仲街道如意小区的老旧小区改造现场,居民们共商小区事务,围绕铺设供水供暖管道、维修破损路面、设置充电桩等事项畅所欲言,积极参与居住环境的“美丽蝶变”;巴音陶亥镇万亩滩村,内蒙古好人陈军奋不顾身保护村民财产安全的英勇事迹,以及他乐于助人、不计个人得失的崇高精神,在村民中口口相传,成为村民心中不朽的丰碑……
这些生活中的文明点滴,生动体现了海南区居民整体素质的显著提升和城区文明程度的跨越式发展。一个个鲜活的文明细胞,汇聚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让文明之光普照海南区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和每一个角落。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是激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关键。海南区将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等阵地作用,依托特色宣讲队伍,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居民参与文明创建;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基层宣讲活动,让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良好风尚在城乡间激荡涌动;持续深化文明交通、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上网等文明引导行动,广泛开展“一盔一带”“公筷公勺”“光盘行动”等宣传活动,有效提升市民素质,切实改善生活品质;组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文明创建主题活动,以文化人、以德润心、以情聚力,在春风化雨般的熏陶中构筑起全体居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文明创建的意义,远不止于奖杯的荣誉,更在于丈量着海南区居民绽放的幸福笑靥。老旧小区改造、温暖工程推进、集贸市场改造提升、一老一小人口服务体系建设等一批批民心工程相继落地,让居民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文明创建带来的红利。“文明集市”“就业夜市”“暖心驿站”……一件件民生实事办到了居民的心坎上;“社区合伙人”“共享奶奶”“宋姐信箱”“老书记工作室”……基层治理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想民之所急、解民之所忧。在这里,文明的温度持续升温,民心也紧紧凝聚。
以文化为纽带,浸润人心深处,让文明成为不可磨灭的底色。海南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聚力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突出黄河文化与工业文化这两个地域特色,以文脉为根基、以精神为内核,让历史底蕴与时代活力相互激荡、同频共振,在北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书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文明新篇章。全民阅读活动、书法作品赏析、非遗文创展示……海南区在社区书屋、草原书屋、城市书房等处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主题活动,让居民“放下筷子”就能在“家门口”享受文化盛宴。
播撒文明的种子,终成参天绿荫;闪耀文明的星光,构成浩瀚星空。在北方海南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文明创建永不停步。海南区以文明为笔,以创新为墨,以实干为纸,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描绘出更加绚丽多彩、独具魅力的时代画卷,让文明之花在北疆大地常开不败,芬芳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