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达矿务局医院半个多世纪的变迁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8-04 10:04:14

部分医护人员在医院楼前合影。(齐颖提供)

今乌达区人民医院。(赵荣 摄)

1984年,乌达矿务局医院欢送同事留影。(齐颖提供)

■影像乌海

本报记者 赵荣

拂去历史的尘埃,翻开珍藏的城市相册,乌达矿务局、红楼、乌海火车站、“一通厂”、跃进火力发电厂、漠中泉啤酒厂……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录着岁月,记录着往事,也承载着城市的生命脉动与发展变迁。

本报《影像乌海》栏目旨在通过新老照片的对比,讲述难以忘怀的乌海故事,感受近50年城市变化的沧海桑田。

1959年7月,乌海地区的第一所医院在乌达教子沟红房子挂牌成立,它就是乌达矿区医院,是乌达矿务局直属医疗单位。当时该院仅有3栋平房,下设外妇、内儿、传染等科室,设简易病床18张。

1960年,乌达矿区医院更名为乌达矿务局医院,并从红房子迁到巴音赛街道办事处西北处、解放路西侧,建筑面积8200平方米。设病床200张,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传染病科、五官科、皮肤科等9个临床科室,还有放射、检验、药剂、理疗、供应等7个医技科室。到1982年,有病床300张,医务人员达346人。该院承担着乌达矿务局下辖各个单位职工及家属的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任务。“医院设备先进,技术力量比较雄厚,吸引了不少名校毕业的学生前来,一大批优秀医务人员从内蒙古医学院、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沈阳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单位来院工作,使我院的医疗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乌达、海勃湾、石嘴山、临河等地区负有盛名。后这些人成为医院的骨干力量。”曾在该院工作的齐颖回忆。1983年,医院副主任医师张建南还编著了《植物神经系统疾病学》一书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1983年,内蒙古医学院医学专业毕业的白云生主动要求回到当时的乌达矿务局医院工作。他说:“我的家在乌达,我想为父老乡亲尽一份力。”

该院先后更名为乌达矿业公司总医院、乌达区中心医院、乌达区人民医院。60多年来,该院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通过全院上下的不懈努力,已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主要承担乌达区范围及周边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以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各种医疗保障等任务。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