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的礼赞

A+ A-
编辑:郝彬 2025-07-31 17:10:03

当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大联欢的璀璨灯光熄灭,场内的欢呼声渐渐平息,活动总制作人马维聪站在空旷的体育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7月30日晚,这场凝聚了数千人智慧、汗水与真情的文化盛宴,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创意核心:根植文化沃土

“我们的创意核心始终紧扣内蒙古与赤峰的文化基因。”马维聪的话语中充满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赤峰是“玉龙故里”,红山文化的玉龙成为民族大联欢的灵魂符号 ——主背景将56个民族象征团结的中国结与玉龙元素相呼应,表达多元文化的交融。“光是这个设计方案,我们就进行了很多次调整,只为让每一根线条都承载起文化重量。”她说。

活动中,80米长的飞龙在高空盘旋、穿云破雾,令现场观众尖叫不已,成为全场的点睛之笔。

这条填充氦气的飞龙,是主创团队为“玉龙故里”量身打造的惊喜。马维聪介绍,飞龙的骨架需要精准计算承重,制作难度较大,而且氦气保存时间仅有24小时,这对主创团队来讲是件极具风险与挑战的事。“从制作飞龙到节目排练,留给演员与飞龙一同演练的时间非常紧张,直到临近正式演出,大家还只能用道具替代进行排练。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最终还是给观众带来了非常完美的视觉盛宴。”她说。

技术矩阵:科技赋能视听

在技术创新上,团队也是下足了功夫。线幕投影、激光设备与新型灯光组成的“光影军团”,全部采用国内最前沿设备。

“演出整体舞美简约大气又尽显时尚,特别是3D 投影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们从头到尾沉浸在精美绝伦的北疆文化叙事当中。”观众塔娜女士说。

“没想到蒙古马精神与射箭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元素会在主火炬被点燃的过程中精彩碰撞。”现场观众对主火炬点火仪式的巧妙设计赞不绝口。

马维聪说,在主火炬点燃环节,团队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呈现青铜箭矢,让承载着八千年前红山文化的火种基因划破长空,带着跃动的火焰,点燃赤峰健儿拼搏的激情,映照草原儿女团结的图腾。

雨中坚守:全体演职人员的赤诚

演出前,赤峰迎来连日阴雨,给演职人员的排练带来诸多考验。

“类似的活动演职人员通常在3000人左右,我们为践行节俭办会理念,将核心演出团队压缩至1500人,也没有邀请明星大咖。”马维聪介绍,队伍里既有高校学生、志愿者,也有乌兰牧骑的文艺骨干,还有一群稚气未脱的小演员。

彩排中,即便雨水模糊了视线,大家也会全身心投入演出,与舞台灯光精准“对话”;小演员们踩着场上的积水旋转跳跃,裙摆沾满泥点,脸上的笑容却比灯光更明亮;现场解说员用塑料布小心裹住话筒和讲稿,声音透过雨幕依然铿锵动情。

所有人拧成一股绳,用一次次的坚守与付出,为两个多小时的文化盛宴蓄力——既要把东道主的赤诚祝福揉进每段舞姿,更要将内蒙古各族儿女的团结豪情绽放在盛会的聚光灯下。

当80米飞龙掠过体育场,当吉祥的中国结与红山玉龙在灯光下闪耀,当3万名观众见证那非同寻常的点火瞬间……这些幕后故事终将与盛会融为一体,成为内蒙古体育事业发展史上又一段滚烫的记忆。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