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艺 文/图
“走吧!你们可以回家了。”7月10日,在西鄂尔多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海辖区,市自然资源海南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王庆放飞5只被救助的红隼。
1个月前,中心陆续救助7只红隼,其中3只因翅膀、腿部受伤被群众发现,4只是绒毛未褪的幼鸟,从巢中坠落,虚弱地蜷缩在草丛中,被工作人员救助。
“当时它们站都站不稳,更别说捕食了。”王庆回忆道。工作人员为受伤的红隼包扎、上药并消毒,定期换药;为幼鸟准备了符合其食性的鲜肉,等待它们羽翼丰满。
经过1个月的悉心照料,几只红隼叫声洪亮、翅膀健壮。一番观察后,王庆初步判断其中6只已符合放归条件。
放飞当天,红隼在王庆手中展开双翼,金褐色的羽毛在阳光下微微发亮,它们乌黑的眼睛与王庆对视一瞬,随即振翅而起,飞向远方的山林。
6只红隼中,有1只没能飞起就落下,又被王庆带回继续照料。
当最后一只红隼的身影消失在天际,工作人员收起运输箱,形成救助保护的闭环——从紧急救治、野化训练到科学放归,每一个环节都在帮助野生动物重获真正的自由。
“有1只特别乖,还有1只很机灵……”王庆说,“真有点儿不舍,但野生动物救助的目的就是让它们完全脱离人工干预,恢复野外生存能力。接下来,就要靠它们自己觅食了。”
据了解,今年以来,市自然资源海南综合服务中心已成功救助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隼在内的10余种候鸟共计19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