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式沉浸歌舞剧《三线印记》在内蒙古小三线军工文化园演出现场。
第九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海南区展区非遗展示现场。
■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
本报记者 鲁吟 文/图
7月17日至21日,第九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海南区展区凭借“岩小羊”“海南游礼”“小三线”三大文创品牌的独特文化创意与沉浸式体验,迅速成为焦点,文创产品引发抢购热潮,现场人气持续高涨。
展区内,从毛绒公仔、钥匙扣到手机支架、笔记本,系列文创产品中融入黄河文化、沙漠景观等地域元素,受到游客青睐。尤其是以乌海岩羊为原型设计的“岩小羊”公仔,很快被抢购一空,不少游客只能现场扫码预订。
“海南游礼”主题区以“五色北疆”为脉络,通过实物展示、数字影像与互动装置,系统呈现红色军工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与工业遗产的独特魅力。
小三线主题文创区人气最旺:手榴弹造型的抽纸盒、三八大杠自行车模型、复古搪瓷杯等单品,瞬间将观众带回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展区一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翟钊现场演示木板烙画技艺,吸引众多游客围观学习。翟钊边创作边介绍:“这幅乌海召烧沟‘太阳神’作品材质纹理天然,寓意‘北疆文化根脉深’。”游客们也纷纷动手尝试制作,体验非遗乐趣。
海南区在第九届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展示的文创产品和非遗技艺,只是海南区大力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海南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挖地域特色,积极开展北疆文化研究阐释、创作生产、传播推广等工作,打造具有“北方海南”辨识度的北疆文化品牌,展现北疆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持续推动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
夏季海南,万物并秀。自北疆文化活动季启动以来,海南区掀起文化惠民热潮,精心打造特色文化活动,将优质文化服务送到群众身边,让北疆文化浸润人心。
7月13日,在海南区人民剧院,一场以“弘扬北疆文化,凝聚艺心创未来”为主题的艺术展演活动成功举办。马头琴合奏、蒙古族舞蹈、民歌、撸板儿呱嘴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节目,引来观众阵阵喝彩声和掌声。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展现了北疆文化的深厚底蕴、独特魅力和时代特征,更激发了海南区文艺群团组织的参与热情与创作活力。
近日,海南区西卓子山街道祥苑社区举办了“诗韵润北疆 同心颂华章”诗词小镇本土诗歌分享会。分享会上,本土诗词文化创作者以现代原创诗歌为载体,用细腻笔触描绘北疆风土人情,声情并茂的朗诵传递出家乡韵味,生动展现了北疆文化的独特魅力。诗歌分享引发了现场150多名社区居民的强烈共鸣,增强了大家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
在拉僧庙镇赛汗乌素村,“北方海南·黄河风”夏季村晚暨“戏曲进乡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下乡志愿活动深受村民欢迎。台上,演员们以精湛的唱腔、专业的台步、生动的表演,全新演绎地方特色传统剧目;台下,村民听到自己熟悉和喜欢的戏曲,有的跟着哼唱,有的手舞足蹈。夏季村晚以黄河文化为纽带,以戏曲艺术为载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激发了农区文化活力。
巴音陶亥镇把历史文物保护和宣传工作作为推进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的重要内容,开展“守护文明瑰宝”“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等主题文明实践活动,动员农区居民参与对长城遗址、烽火台、扬水站等重点文物的保护,营造“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浓厚氛围。
在孩子们放暑假期间,海南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依托“筑梦北疆 遇鉴文明”项目,围绕“巧手选物 创意无限”“科技探秘 智创未来”“红星闪耀 使命在肩”“非遗匠心 暑期传习”4个主题设置课程,将北疆文化融入其中,让孩子们在趣味学习中直观认识和了解北疆文化。
如今,从草原书屋到社区舞台,从街头公益广告到村镇文化墙,从校园非遗学习到企业文化展示……北疆文化已经浸润到海南区的方方面面。海南区将进一步从思想引领、文化业态、文化治理、文化传播等关键环节入手,通过完善政策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人才支撑等举措,推动北疆文化理论研究阐释、文艺创作生产、传播推广应用、政策支撑保障等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让北疆文化建设成果更好服务群众,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