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创新为笔 绘就健康民生新画卷 ——海勃湾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综述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7-30 10:28:54

中医夜市受群众喜欢。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便民利民。

■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力有效

本报记者 毕晓敏 文/图

今年以来,海勃湾区以深化医疗体制改革为主线,以增进群众健康福祉为目标,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从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到京蒙医疗合作深化,从基层服务能力提升到公共卫生体系完善,海勃湾区正以改革之力破除发展壁垒,以民生温度书写健康答卷。

构建高效协同的医疗服务新格局

海勃湾区以“领航工程”为抓手,成立“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管理办公室”,构建党委政府统筹、网格化管理的服务体系。通过药品下沉、信息联通、服务升级三大举措,打造“共享智慧药房”,覆盖全区基层医疗机构,让慢性病患者在家门口即可获取千余种常用药,药品采购成本降低超三成。同时,推进检验检查结果互认,集团内680项检查实现“一检通用”,累计节省医疗费用近两万元,有效缓解“重复检查”痛点。

通过专家下沉、技术推广、双向转诊机制,海勃湾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上半年,基层医疗机构上转患者与医院下转患者数量基本持平,形成良性循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覆盖百余人次,35项新技术在基层落地,让群众就近享受优质服务。此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扩增至近170支,重点人群签约率超九成,九类特殊老年人实现需求摸底全覆盖,上门服务、绿色通道、安宁疗护等个性化服务温暖人心。

今年,海勃湾区中医医院引入“DeepSeek”AI诊疗辅助工具,通过“双医生”模式为临床医师提供实时决策支持,并自动校验医保政策,大幅降低误诊率。同时,医疗集团内信息化数据专线全面贯通,实现管理、医疗、患者信息的安全互联,为远程医疗、结果互认奠定基础。

打造跨区域医疗合作新标杆

海勃湾区与北京市17家知名医院建立深度合作,通过“线上+线下”跟师模式,提升本地医疗水平,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今年上半年,7名技术骨干赴京进修,62人次北京名医来区坐诊,指导手术超200例。特邀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团队开展专题授课,累计培训百余人次,义诊服务覆盖40余人次,实现“带不走”的技术传承。

海勃湾区聚焦重点领域突破,4月份,海勃湾区中医医院与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签约,共建失眠诊疗中心;区人民医院与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成立代谢减重专病医联体,开展义诊与技术指导;此外,通过远程医学合作框架协议,区中医医院成为“北京协和医院互联网+医联体”成员单位,打破地域限制,实现高端医疗资源可及化。

海勃湾区创新管理理念,引入三级医院先进经验,邀请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专家团队围绕主诊医师负责制改革开展专题讲座,为试点工作奠定基础。通过借鉴三级医院管理模式,海勃湾区逐步构建权责清晰、运转高效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体系

为了做好基层服务工作,实现从“有”到“优”的跨越,海勃湾区的家庭病床服务已覆盖全区7家基层医疗机构,为失能、半失能患者提供智能化居家医疗服务,上半年新建床位超30张,服务频次大幅增长;同时,健康驿站通过医疗机构分支备案,提供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等的检测、理疗、输液等服务,新建驿站进一步方便群众就医。此外,现代中医文化馆在凤凰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落成,通过葫芦灸、火龙罐等特色疗法及中医文创活动,推动中医文化深入社区。

海勃湾区筑牢群众健康屏障,上半年,高效处置手足口病、诺如病毒等聚集性事件,疫苗接种率超九成;加大综合监督执法力度,办理行政处罚案件超10件,医疗废物处置专项检查整改问题百余条;爱国卫生运动持续深化,清理积存垃圾数万吨,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健康义诊等活动百余场,发布健康科普信息数十篇,群众健康素养显著提升。

海勃湾区扎实推进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农区妇女“两癌”筛查等工作,托育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每千人托位数达较高水平;同时,针对高龄、失能老人开通医养绿色通道,提供安宁疗护服务,让生命终点充满温度。

海勃湾区将紧抓紧密型医疗集团建设契机,推动“基层检查、医院诊断”远程医疗模式常态化;深化“三医”联动,优化医保资金调配机制;强化人事薪酬改革,打通人才流转通道。同时,海勃湾区还将持续推进“京蒙医疗倍增计划”,打造四个“京蒙合作”优势专科,培养学科带头人,提升社区医院服务能力。在公共卫生领域,推动医防融合体系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探索医养结合多元化模式,优化生育支持与托育服务,让健康福祉惠及更多群众。

从改革攻坚到服务升级,从区域协作到科技赋能,海勃湾区正以坚定的步伐迈向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随着一项项惠民举措落地生根,一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健康民生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