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是人心中的一片栖息地。在纷纷扰扰的世界里,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抒发情绪时,国画能让人在笔墨之间找到安宁。内蒙古老年书画协会会员、市美术家协会会员沈慧茹认为一支毛笔、一方砚台、一张宣纸,用浓淡的变幻,就能勾勒出一个深远悠长的情境。
国画的温柔,在于它从不强求理解,只提供一方天地,让每个与之相遇的人,都能在笔墨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宁静。在沈慧茹的眼中,那些看似单一的墨色里藏着万千气象,浓墨可绘山石苍劲,淡墨能写云雾朦胧,焦墨轻点显枯枝傲骨,润墨铺陈现流水柔情。沈慧茹说:“墨色虽然单一,却能通过浓淡明暗的变化,勾勒出层次丰富的意境。”她指着画纸解释道,“你看这远山,用淡墨轻轻扫过,就有了朦胧的层次感,这就是中国画的魅力所在。”确实,国画的世界里,墨有五色,水有清浊,一支毛笔在宣纸上的游走,既是技法的展现,更是心绪的流淌。
古人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它连接着天地万物,更连接着画者与观者的心灵,在黑白之间,留下无限悠长的余韵。多年来,沈慧茹坚持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她说:“艺术脱离不了生活,但艺术也会为生活增添很多乐趣。”她翻着厚厚的写生本,每一页都记录着学习绘画中的美好瞬间。
国画创作中的布局讲究疏密有致、虚实相生,这让沈慧茹想起早年工作时绘工程图对结构比例的精准把控;线条的流畅转折既要符合物象特征,又要富有韵律感,就像施工图纸中对尺寸精度与线条规范的双重要求。她说:“我虽然是学工科的,但接触绘画后,我觉得在创作中的布局、线条处理,跟工程绘图又有相通之处,这种感觉很奇妙。”她笑着说,工科培养的理性思维,让她在处理画面结构时更具条理性,而艺术的感性表达,又为她严谨的思维注入了灵动的活力。
研习国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与自我的对话。沈慧茹说:“国画最讲究心平气和,运笔时,需屏息凝神,让杂念随着呼吸慢慢沉淀,否则稍一分神,便会失了分寸。”在笔墨相伴的岁月里,国画带给沈慧茹的不仅是技艺的提升,更是心灵的滋养。每当调和墨色、专注运笔时,生活中的琐碎烦恼便会悄然消散,内心总能归于平和。“学习中国画不仅提升了我的审美能力,更让我在专注中忘却烦恼,保持平和心态。”
国画教会我们静心、留白、坚韧、淡泊,让我们在笔墨之间,找到与自己对话的方式。“就拿留白来说,画中的空白并非空缺,而是意境的延伸,是想象的空间。”沈慧茹也常常这样鼓励身边想学画的朋友,“在坚持不懈地学习中,你就能感受到国画的博大精深。因为我们中国人对笔墨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对笔墨的热爱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那是我们对山水意境的向往,对留白哲思的领悟,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深层认同。”
(张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