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嘹亮
快乐剪纸
银龄书法班
沉浸式地书练习
曲艺时光
本报记者 张靖爽 文/图
群众文化从来都是接地气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走进公园、广场、社区活动中心,在这里,市民自发组织的歌舞表演、乐器演奏、书画交流等活动精彩纷呈。那些放声高歌的业余歌者、翩翩起舞的社区舞者、挥毫泼墨的书画爱好者,用最朴实的热爱,编织出最动人的文化图景。他们在欢声笑语中传递快乐,在才艺展示中点亮生活,生动诠释着乌海文化惠民活动的蓬勃生机,彰显这座城市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公园文化生活 提升人们幸福感
晨曦微光中,记者走访了我市多个公园,在每个公园里都活跃着众多大大小小的民间文艺团队,唱红歌、表演戏曲、跳广场舞等多种文艺形式登场,人们陶醉在歌声里、舞曲中。
跳起来,跳出“知足曲”。7月18日一早,王青莲便带领着她的舞蹈队在运动公园里跳蹈。“我们每天早晨7点30分在这里集合,跳一个多小时才散,舞蹈动作都是我自学后教给朋友们的。”王青莲说,这是她一天中最享受的时光,轻松愉悦、惬意舒适。
唱起来,唱出“快乐歌”。“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随着一首动听的歌曲《小白杨》传入耳畔,一支名叫“快乐合唱团”的队伍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团员李文贵今年70岁。他说,最初这个团只有七八个人,“唱着唱着人就多了,现在已经发展到了近百人,都是离退休的老人”。李文贵告诉记者,他们团队不仅每天早晨8点30分在这里准时开唱,还经常参加各类文艺汇演和比赛。
“每天在这里唱会儿歌,跟大伙儿一起热闹热闹,让我原本无所事事的退休生活又有了朝气,我感觉自己现在的精神状态跟你们年轻人没多大区别,用你们年轻人的话说,就是每天都活力满满。”合唱团的萨克斯手乔云奎乐呵呵地说。
锣鼓喧天,欢声雷动,其乐融融。7月19日下午,记者刚走近市人民公园东门,便听见不远处传来叫好声和掌声。原来是一场民间演出正在这里激情上演。“舞台”中央,笛子、二胡、板鼓、小钹、手锣等伴奏乐器应有尽有。团队负责人院交其告诉记者,这个团队成立于2013年,起初只有4人,没想到,后来人越聚越多,现在已有近50人了。“你看,那个吹笙的,就是这个团队的发起人之一,是剧团退休的专业演员;这个吹枚的王师傅,是从老家过来看孙子的;还有那边的王培荣,从小就喜欢玩乐器,现在为了给我们演员做好伴奏,每天早晨都会提前到公园来独自练习。”院交其说,他会将这个团队一直带下去,一方面是为了给团员一个展示的机会,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丰富市民的文娱生活。
每当朝阳升起,市人民公园木制的棋牌桌凳也镀上了一层金色,老人们兴冲冲地摆好了棋,准备“一决高下”;人工河边,绿草地旁,垂柳掩映中的一片空地上有10余名地书爱好者在专注地练习地书;古香古色的凉亭前,有人气定神闲地练着太极,有人兴致勃勃地舞着剑……
公益课堂 家门口的学习乐园
7月22日,夕阳西下,晚霞还未散尽,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墨香梨园社区活动室里便已人声鼎沸。辖区居民结束了白天的忙碌,又开始跟着董伟老师学习书法。
2010年,墨香梨园社区居民董伟开始在社区的公益课堂为居民讲解练习书法的技巧和笔法,每周三、周四,还在老年大学担任书法老师。
“开班之初,很多人不信我这个‘免费’老师,有不少人都是抱着试一试、玩一玩、打发时间的目的来的,但我这人就是较真,他们越是不信我,我就越要耐心教、细心教,教出成绩。”董伟说。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墨香梨园社区公益书法课陆续迎来上百名学生。他们中既有耄耋老人,也有年仅5岁的孩童,还有家庭主妇等。
书法公益课开课后,辖区群众的学习热情日趋高涨,学习氛围日渐浓厚,甚至一些不识字的老年人在学习中逐渐对识文断字产生了兴趣。“我们大家在这里有所学、有所乐,社区公益课开得好!”七旬学员陈跃进说。
“年轻时候就喜欢书法,奈何既没时间也没闲钱去学,现在退休了反而可以免费学习书法,真是令人惊喜。”墨香梨园社区居民王彩凤说,不仅如此,她还参加了社区的京剧公益课。
“我这京剧课从2010年就开讲了,每天下午都有人来学习,与其说我教大家倒不如说是我们这些老年人在一起自娱自乐。”京剧公益课老师于学成说,他喜欢大家一起唱着、跳着的感觉。
如今,我市多个社区纷纷开设了各具特色的社区公益课程,打造群众家门口的“学习乐园”。
海南区拉僧仲街道华苑社区将老年人公益课堂日常化,免费开展科学体验、绘画书法和剪纸茶艺等丰富多彩的公益课堂,真正做到老人兴趣爱好有队伍、文化活动有去处、健身健美有设施、关心关爱有组织……
每逢周末和传统节日,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各社区都会举办各式各样的文艺演出,演员均来自参加社区公益课的辖区居民。曲艺、舞蹈、传统服饰走秀……这些节目给居民带来欢乐的同时,也让家门口的文化氛围愈加浓厚。“我已经在社区学习了很长时间,葫芦丝课堂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展示自我的平台。我现在能吹好几首曲子,还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为自己的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正在练习葫芦丝的居民谢开梅说。
海勃湾区林荫街道海馨社区引入优质教培资源,面向青少年开设街舞、书法和篮球等多个公益兴趣班,满足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学习需求,有效解决辖区双职工家庭的托管难题。
“我大女儿在街舞班学习大半年了,以前不了解,也没什么兴趣,现在则是每周都得跳上两三次才行。这公益课堂开在家门口的感觉真是太好了。”
“我儿子从小就喜欢打篮球,可我和他爸都不会,每次就是瞎玩儿,自从社区开了篮球公益课堂可是帮了我们大忙,不但不收费,老师还特别耐心,教得一级棒。”
“我最喜欢社区的公益课了,在这里上课就像是课后放松一样,既能学到东西还能和小朋友们玩呢!”
……
7月15日,海馨社区的居民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社区公益课堂带给他们的好处与便利。
公益文艺培训热不止于社区内,市群艺馆公益培训班报名情况同样火爆,发出招生公告两个小时,所有名额一抢而空,可谓“供不应求”;乌达区“公益大讲堂”书法培训活动不仅让家在本地的市民参与其中,还吸引了一支来自海南区的书法队伍。这支队伍共有9人,每到上课时间,他们便结伴从海南区驱车来到这里,风雨无阻。
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我市还不断夯实文化事业基础,大力扶持文艺队伍发展,全力促进群众文化事业繁荣发展。通过精心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艺活动品牌,“唱响北疆”2024内蒙古民歌大会、“大河情 赏石韵”中国赏石城·乌海第十三个全国赏石日观赏石宝玉石精品展、“‘情韵乌海’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等,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盛宴。同时,我市广泛开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颂歌祖国 艺韵北疆”乌海市群众文化系列活动、乌兰牧骑“学·创·演”活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广场文化艺术节、百姓大舞台等各类线上线下文化惠民活动。仅2024年,我市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3580场次,惠及群众260万人次,极大地丰富了全市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使文化惠民之风在全市范围内持续吹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