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体育发展历史回顾① 乌海体育的初创岁月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7-23 09:53:45

本报记者 赵荣

开栏语

黄河穿城而过,乌海这座“黄河明珠”山水画卷里,始终跃动着体育的蓬勃生机。从早年沙土场地上的简陋角逐,到如今现代化场馆里的活力绽放;从少数人执着的竞技梦想,到全城涌动的健身热潮,体育早已成为乌海城市肌理中鲜活的脉络,既见证着城市筋骨的生长,更映照着市民昂扬的精神状态。

为了更好地回望乌海体育走过的风雨历程,探寻那些藏在时光里的拼搏故事,感受体育精神在这片土地上的传承与绽放,本报特推出“乌海体育发展历史回顾”系列报道。我们将循着历史的脉络,走访亲历者,翻阅历史档案,用文字复刻激情瞬间,用影像定格温暖片段。让我们在回望中触摸城市的体育脉动,在传承中积蓄前行的力量,一同续写乌海体育事业更辉煌的明天。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乌海,建市不久,各行各业都刚刚开始建设,乌海体育在这种环境中艰难起步。那时,训练场地是坑洼不平的土场,使用的器材是修了又补的旧物再利用,资金短缺、专业人才匮乏……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第一代乌海体育人怀揣着对体育的赤诚与执着,用双手搭建训练平台,用智慧克服重重阻碍,不仅摸索着开展各类训练、培养体育苗子,还一步步拓展体育项目、举办赛事活动,为乌海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风餐露宿 于困顿中前行

那时的训练场,没有塑胶跑道的缓冲、没有恒温场馆的庇护,脚下是坑洼的炉灰渣跑道,风卷着沙石打在脸上,寒气凝在运动服上结成霜,手中是磨损严重却舍不得更换的篮球……即便条件如此艰苦,乌海各个学校开展体育运动的脚步从未停歇。

曾在海勃湾铁路子弟中学任教的范思焰记忆犹新:当时这所涵盖高中部、初中部、小学部的海勃湾铁路子弟中学,鼎盛时期学生总数不足500人的“戴帽中学”,体育设施匮乏,就连一块规范的田径场地都没有。学校就动员全校师生与派驻的集体家属工肩扛扁担,挑着箩筐,在沙土上铺就了一条不标准却承载着希望的炉灰渣跑道。训练器械短缺,大家便四处搜罗能用的物件动手改造。

教体育的梁老师擅长木工,范思焰则善于琢磨,两人共同设计出可调节高度的跨栏架,通过调节栏架高低就能适配男女不同组别的训练需求。这一发明让海勃湾铁路子弟中学成为全市首个开展跨栏训练的学校。消息传开后,市第一中学、第二中学等学校的体育老师每天下午两节课后,都带队前来取经学习。1980年跨栏项目被正式列入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项目,并设初中组女子低栏、男子中栏,高中组女子中栏、男子高栏,在乌海体育史上写下了跨栏这个项目。

1985年,海勃湾铁路房建工区在一次铁路工委会议上得知“铁中”急需两个足球门后,尽管当时施工任务繁重、经费紧张,该工区仍挤出款项、抽调人力,义务赶制球门。

同一时期的内蒙古胜利机修厂职工子弟学校,受军工企业“靠山、隐蔽”建厂原则影响,学校建在海勃湾区东山脚下,校园面积小,体育活动场地更小。为保障学生正常体育课与课外活动,师生们用课余时间平整土地、捡拾石块、修缮跑道、为篮球场垫土、给操场洒水降尘,在有限空间里挤出运动的可能。1980年前后,学校先对原有联合器械和库存废旧器材进行修缮,又从附近两家工厂协调钢材、木料,请其协助制作体育器材,同时积极争取资金购置新器械。渐渐地,大小篮球架、高低单杠、双杠、山羊、木马、肋木架、足球门陆续到位,乒乓球室也应运而生。

1985年,内蒙古胜利机修厂职工子弟学校20余名男教师与部分家长主动请缨,用厂里车间调派的铲车和汽车,在校园外的荒滩上开垦出3万平方米的体育场地。大家一起修跑道、筑台阶,规划出足球、篮球和田径区域,还组织师生绿化周边。从此,每日早操、课间操与课外活动时,昔日荒凉的山沟里便回荡起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始建于1980年的市体育中学,最初仅有一栋平房作为教学区,三间教室分别容纳初一至初三学生。校园里的两个篮球场、全市唯一一块含400米跑道的田径场、室外游泳池与仅有6个靶位的室内射击场,构成了简陋的训练基地。“那时冬天教室里得自己捡柴火点炉子,煤灰要自己挖出去,寒来暑往,孩子们从没喊过一声苦,训练时眼神里全是劲儿。”时任该校篮球教练的杨志刚回忆起当年,语气里满是感慨。

曾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运动会铁饼项目铜牌的雷红霞回忆,学校每年给每人发单衣、棉衣各一身,球鞋3双。衣服一般穿不烂,但特别费鞋。“就拿我来说,训练时由于鞋头不断在水泥地上拉蹭,早早地就磨破了。不能因为鞋头有窟窿就扔掉,只好打上一块补丁继续穿。男同学的鞋根本不够穿,还得再买几双。”她说。

1986年,该校建起了一座封闭式的风雨训练馆。这座室内体育馆不仅是当时乌海市唯一的综合训练馆,更是在自治区十二个盟市中独树一帜——馆内100米长的跑廊可供运动员全天候训练,配套的联合器械为体能锻炼提供了专业支撑,彻底改变了以往“靠天吃饭”的训练困境。同时,400米带看台的田径场、溜冰场(后改建为网球场)相继建成,旧有的体育设施与校内道路也得到全面修缮。到1988年年底,“体中”那栋600平方米的三层小楼正式投用,教学与公寓功能融为一体:东侧是办公室,中间为教学区,每层两间教室窗明几净,西侧则是整洁的学生宿舍。

随着这些设施陆续到位,体育教学和训练的条件日渐齐备,师生们的工作、学习与生活环境也随之焕然一新,曾经在炉灰渣跑道上与风雨较劲的日子,渐渐被更规范、更安心的训练时光替代。

多措并举 运动热情高涨

跨栏架前,有人如满弦的弓,腾空时带起一阵风;篮球架下,有人屈膝起跳,指尖擦过篮板迸发出不屈的倔强;环形跑道上,有人咬牙加速……体育教师在场边大步来回,嗓子喊到发哑仍不肯歇。这一幕幕里,藏着乌海体育人骨子里的倔强,半点不肯向艰苦低头。

为提高竞技体育的水平,吸引更多学生加入到体育锻炼中来。范思焰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组建了校体育队,凭借自身的短跨、跳高技术,经常实地演练。在校体育队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吸引了本校乃至其他学校的一些学生加入,最多时校体育队队员有80余人。

范思焰在教学训练中,用专业与执着,催生出少年们坚韧的劲头。每天早晨六点开始训练,他五点四十分第一个到校,升起炉火、备好早点。训练结束吃完早点,督促学生按时上课。小学、初中、高中的放学铃错落地响起,他便像上了发条的钟,刚送走一批小学生,转身迎接初中队员来训练,等高中组匆匆赶来时,沙哑的嗓音重新叮嘱着动作要领。遇上哪个学生完不成当日任务,他便陪着加练。夜色里,漆黑的操场上依稀可见那较劲的身影。

假期从不是休憩的理由,体育队的集训雷打不动。他每天清晨准时叩响宿舍门,盯着队员们出操训练;上午又变身为“督学”,把孩子们圈在教室,完成文化课学习才肯放行。带队外出比赛时,师生们挤在借住的学校宿舍,他总把自己的行李卷儿往门口一铺,像块厚实的挡板,替孩子们挡住夜里灌进来的风沙。

从1978年到1983年范思焰任教期间,在全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乌海“铁中”的田径总分名列前茅。更重要的是这个仅仅有500多名学生的学校,培育出了一批批田径场上的优秀选手,其中有12人参加过全国性的运动会,获得过2个亚军,2个季军和1个第4名;62人参加过自治区运动会,获得10个冠军、6个亚军、7个季军和33个第4—8名;有3人4次打破自治区少年纪录。这些运动员有的进入省队、体育院校、部队,有的在我市各个中小学校担任体育教师,成为乌海市体育工作的中坚力量。

为了上好体育课,更好地开展课外体育训练活动。内蒙古胜利机修厂职工子弟学校在原有两名体育教师的同时,先后从外地调来了体育专业毕业的苑忠良、白玉两名教师,充实师资力量。同时,学校成立体操队,中小学生男、女篮球队,小学男子足球队,田径队,教师篮球队、排球队。体育老师在市级优秀教师赵凤先的带领下开展教学与训练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几支队伍在参加市、区的中小学生各项比赛中传来佳绩,例如:1984年,海勃湾区广播体操表演小学组冠军;1985年,海勃湾区年度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市冬季环城越野跑初中组亚军、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小学组团体总分第一名;1986年,海勃湾区初中组女篮冠军等。其中,王雪松以11秒7的成绩破乌海市100米跑纪录,并被市第一中学高中部破格录取;1985年、1986年,赵凤先被评为市级优秀体育教师和优秀教练员,他的体育课教案在全市中小学体育教案评比中获最佳教案,在全市体育课教学评比活动中被评为体育优秀课。

为了招收优秀运动员,教练们可谓煞费苦心。“当时消息相对闭塞,想要知道哪儿有好的篮球苗子,那是逢人便打听。徒步、骑车,满乌海找人,一次找不到就去两次。”杨志刚回忆,体校刚成立时,他得知“‘三厂’那块儿有个黑小子打球特别好”,便想着去找。第一次没找到,第二次见人就问,总算打听到住址,可还是扑了个空。第三次时,他干脆守在人家家门口,最终将其揽入体校篮球队。

作为射击教练的信卫东曾回忆,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运动会前,体校没有射击的训练场地,他便和另一名教练在游泳池旁摊出了一块平地进行集训。顶着太阳且风吹日晒,两名教练员将所学的技术和经验倾囊相授。在赛场上,我市19名射击运动员装备最差,没有一支枪能达到正式比赛用枪的标准,却打出了不俗的成绩。

与此同时,我市采取“引进、送出、留住”的方法招揽体育人才。在引进社会体育人才的同时,与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积极联系,送乌海体育工作者李占胜、何为生、李广林、张天裕等人进修,这在当时的自治区体育界来说堪称创举。对于优秀的运动员,我市出台相关政策解决工作,让其留在体育界发挥专长。这一系列举措在当时自治区各盟市中都是超前的,也正是这一系列举措,在留住乌海本土体育人才的同时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才。

汗透衣衫 跑出昂扬姿态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那个时代,运动员虽然用的是简陋的设施,但内心却燃烧着不屈的火焰。

市体育中学首届男篮班学生史海东回忆,当时的宿舍和教室,夏天没有电扇,特别热;冬天只能靠火炉取暖,非常冷。学校的篮球场全部是露天的水泥地,篮球架子也是钢管焊接而成。虽然硬件设施一般,但伙食费标准高,学校食堂的饭营养丰富、味道棒。每人每月39元,自己仅需拿9元。后来每人每月的伙食费提高到了90元,学生们也不用交钱,这在当时自治区各盟市体校中可是最高的。史海东说:“吃得饱、吃得好,再加上教练教得好,队员们训练更有劲头。教练曾告诉我们,要想练好投篮,就得在月亮出来后对着月亮不停地练。我信以为真,常常在凌晨4点多钟翻栅栏,偷偷进入球场。如今想来,勤奋、刻苦、肯下如此功夫,怎能没有进步。”

在1981年的自治区体校篮球比赛中,初次组队参赛的乌海市体育中学代表队就取得了不俗的成绩;1983年,四省区八城市少年篮球赛中打败一干强手,勇夺冠军……

1985年3月,全国竞走邀请赛在河北兴隆国家田径训练基地举行。乌海竞走队第一次参加全国性的大型竞走赛事。当时,凡有竞走队的省(自治区)市都派队参赛,高手如云,乌海队尽管没取得名次,但在对比中找出了差距,开阔了眼界,锻炼了队伍。

同年6月,三省区(内蒙古、陕西、甘肃)八地盟市田径运动会在榆林举行,马传鑫拿下5公里竞走冠军。1986年3月,为备战自治区第六届运动会的北体集训中,公路训练时,乌海队员总是落在后面。马传鑫细心观察,勇于请教,表现突出,北体教练甚至想让其留队,被婉拒。8月举办的自治区第六届运动会上,马传鑫克服身体不适,最终夺得男子5公里竞走金牌。

与此同时,新组建的马拉松队准备参加1986年的自治区马拉松运动会。时任教练员的李志国认为,我们的队伍比较年轻,实力上略显单薄,如果硬碰硬地参加“全马”,风险较大。他提出:不跑体力消耗较大的全程,而是跑接力,接力的好处是每人只跑一部分,有足够的精力和体力与强队抗衡;接力还可以充分发挥队员的积极性,在比赛中互补,有利于团队协作。最终,在6棒接力赛中,速度最快的跑1000米—2000米,有耐力的放在4000米及以上。由于分配得当,在比赛中取得了男子第二,女子第三的好成绩。

在体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市举办了不少重量级体育赛事和活动。1990年,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举行。开幕式前,依照传统要举行亚运火炬的接力活动。在内蒙古自治区,参与该活动的盟市有5个,其中之一便是乌海。当时,我市的亚运火炬传递队伍由40人组成,有新老体育工作者、为乌海争得过荣誉的运动员代表,还有全市各行各业的群众代表。活动当天,沿线挤满了群众,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乌海市民目睹亚运火炬传递的盛况。

1992年7月,海勃湾区政府采取“体育搭台、提高地方知名度”的策略,筹备举办了“海勃湾杯”全国竞走邀请赛。这是乌海建市以来首次举办全国性体育赛事,也是在内蒙古首次举办的高水平全国竞走比赛。当时,比赛设置的是公路竞走项目,场地便选在了城区道路条件较好的新华街东段。为了运动员的比赛安全,市政部门想办法解决了新华街水泥路面不平的缺陷问题,赛前用黄胶泥将赛段水泥路面接缝处全部抹平,达到了比赛标准。

为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特邀国际竞走裁判赵亚平先生担任裁判长,亲率我国一流裁判员队伍执法裁判工作。各省市、解放军、北京体院和行业体协的12支竞走队56名运动员参赛。其中,内蒙古女队由我市女队组成,男队中有我市两名队员,时年20岁的王军是夺金、破纪录的热门选手之一。为了活跃比赛现场,增加竞争气氛,让观众了解竞走项目裁判规则,提高大家的观赛热情,比赛沿途路段安装了扬声器,并安排人员进行现场解说。沿途的观众热情高涨,不断为参赛运动员加油鼓劲,乌海观众的礼貌观赛和助威热情深得与会运动员、教练员的好评。

为期3天的92“海勃湾杯”全国竞走邀请赛以4人超两项亚洲最好成绩完美落幕。其中,20公里比赛,我市运动员王军以1小时21分01秒的成绩夺冠,超过李明才1991年在日本东京第3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20公里竞走时所创下的亚洲最好成绩。

那些年,我市青少年在体育赛场上捷报频传:何文越摘得1986年自治区室内田径赛三项全能冠军,1987年自治区少年田径运动会400米×100米冠军;熊栗国获1988年自治区室内田径运动会400米冠军;祝天燕获1990年全区体育学校分班田径对抗赛及分龄赛100米冠军;黄学清获1990年全区体育学校分班田径对抗赛及分龄赛400米冠军;高霞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运动会3000米竞走、5000米竞走冠军;刘春英获1994年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届运动会女子100米、200米冠军;何峰获1998年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运动会400米冠军,并打破该项目自治区少年纪录;何峥1999年获自治区中学生运动会400米冠军。

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比赛、类似的拼搏场景还有很多很多,寥寥数语无法全部概括。从最初师生合力铺就一条不标准的跑道,到后来风雨训练馆在众人期盼中拔地而起;从体育老师带着学生在寒风中咬牙坚持,到各项设施逐步完善、训练走向规范,乌海体育的每一步前行,都浸透着无数人的执着与热爱。那些在艰苦中绽放的体育精神,如同燎原的星火,照亮了这片土地上的运动之路,也为后来的蓬勃发展埋下了坚韧的种子。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