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段维娜
有这么一群人:她们需照料孩子或老人,还需操持家务,诸多不便导致就业困难。
为解决这类群体的就业问题,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打造“雪中送炭·循爱桥”就业品牌,推出“凤凰巧娘”手工坊及就业驿站,为她们提供了就业平台,让她们用双手打开了属于各自的逐梦新天地。
暖心服务护航
小举措凝聚社区温度
“‘凤凰巧娘’们来领工资啦!”近日,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墨香梨园社区门前排起了长队,“巧娘”们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订单大卖的喜悦,现场气氛热烈而欢愉。
“发工资啦,居然有1300元。”全职宝妈方慧激动地说。这位被邻里称为手艺达人的“巧娘”,一次性接手了54件加急订单,仅用4天时间就将一件件精美的扭扭棒完美交付,当810元酬劳稳稳攥在手中,这不仅是劳动的回馈,更是生活馈赠的惊喜。每每谈起,方慧都十分感谢社区的耐心指导,感谢社区给予她灵活就业的岗位。“曾经,我连买菜都要比比价,现在做5串钥匙扣,够孩子一个星期的奶粉钱。”方慧说。
这些时间灵活的工作机会,如同春日里的暖阳,照进了居民的心间,也埋下了温暖与希望的种子。今年,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创新打造“雪中送炭·循爱桥”就业品牌,街道及社区干部主动敲开群众家门、收集需求、链接需求,积极对接企业签订3年互助订单,定制购买群众手工艺品;“凤凰巧娘”手工坊连续4个月提供每周1期专业技能培训课程,目前已培育熟练工10名,她们像领头雁带着其余50余名姐妹一步一步向着娴熟的技艺迈进。从指尖流淌出来的精致刺绣、萌趣针织玩偶,每一件手工艺品都凝聚着她们对生活的热爱,是她们在困境中勇敢前行的希望之光。
闲置资源焕新
旧板房搭起“创业小窝”
“以前想租个房子做理发,因困难交不起房租,只能在离家近的公园里做,收入甚微,现在社区提供了这么好的地方还不用房租,一个月有了近3000元的收入,生意比以前稳定多了。”在凤凰岭街道“凤凰展翅”驿站前,说起如今的就业变化,理发师王玉英眼里满是笑意。
自去年起,街道全面启动就业困难人群排查工作。在逐户走访过程中发现,部分宝妈因兼顾家庭工作时间受限,难以实现外出就业;还有一些居民因经济困难、无力承担租房成本等现实因素,陷入就业困境。对此,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经会议研究决定把社区闲置的5间活动板房变废为宝,对就业意愿强烈、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全职宝妈、残疾人量身订做了“凤凰益杯”“凤凰手办”“凤凰绣针”等,无论是编织、裁缝、理发,还是手工艺品制作,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社会的关爱与支持。
磨损的布包在王阿姨缝纫机“嗒嗒”声中镶上了花边补丁、王大娘的理发铺子让白发老人精神十足、“凤凰益杯”香喷喷的鸡柳、甜滋滋的饮料……吸引了街边转角的路人,此起彼伏的欢笑声中更是藏着温暖的人间烟火。购买一杯饮料、一份炸鸡,可以让一个家庭晚饭多添一道菜、可以为老人购买一盒降压药、可以为孩子多买一份文具……这些“带温度”的邻里情是党建引领下的幸福模样,从闲置板房到暖心驿站,变的是空间的利用,不变的是为民解忧的初心。
精准对接“造血”
小货架点亮“就业微光”
给岗位更要拓销路,凤凰岭街道党工委主动牵线辖区月星家居的万家宜购超市,搭起两处“凤凰巧娘展销角”,让手工艺品从社区小院走进商超展台。网格员们提着样品进小区、串楼栋,志愿者举着手机架起直播间,墨香梨园社区的公益集市每月开集时,五颜六色的手作摊位前总围满街坊:有人为孩子挑个针织玩偶,有人给书桌选件刺绣桌布,每笔交易都藏着“买一份作品,帮一个家庭”的默契。
“以前做的布偶只敢送给亲戚,现在跟着社区学拍短视频,上周光抖音就接了20单。”“巧娘”张丽红举着手机展示新作品,屏幕里的挂件在阳光下闪着光。
在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凤凰巧娘”们的故事还在继续。从雪中送炭的岗位帮扶,到“循爱桥”上的资源对接,再到“展销角”里的销路拓展,这里的“她”力量,不在聚光灯下,而在一针一线的坚持里,在邻里互助的暖意中。社区用暖心服务搭起舞台,让每一个平凡的梦想都有处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