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评·不折不扣抓好生态环境问题整改
□特约评论员
如何处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是发展优先还是保护优先,特别是当两者发生矛盾的时候,把哪个挺在前面,是一道“必答题”。过去一个时期,“宁要温饱、不要环保”“宁愿呛死、不能饿死”等观点,曾有一定“市场”,个别地方为了“一时之利”,置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于不顾,盲目上马“两高”项目,最终破坏了生态环境、阻滞了可持续发展,教训惨痛、发人深省。
乌海作为资源型城市,生态本底脆弱,产业结构倚煤倚重,治理大气污染的任务异常艰巨。站在转型发展的紧要关头,我们必须彻底摒弃过度依赖煤炭资源开发的惯性思维和发展路径,树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导向,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产业选择上,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始终把生态环境容量作为天花板,把资源承载能力作为底座,决不能再让新上项目突破“天花板”、击穿“底线红线”。
在重拳治污的当下,尤其要坚决反对“环保影响发展论”。我们要求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甚至“屡改屡犯”的工矿企业限期整改,逾期不改到位的将依法停产治理。这些短期可能会造成经济指标波动,但我们整治的是违法排污,清除的是极少数“害群之马”,腾出的是资源要素和环境容量,保护的是公平正义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从根本上有利于乌海的长远发展。
把生态环境保护挺在前面,绝不是不要发展,而是为了更高质量发展。我们坚信,经过脱胎换骨的系统治理和重塑,乌海经济航船必将乘风破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