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蒙
建设美丽乡村,生态宜居是基础,乡风文明是关键。近年来,海勃湾区王元地村聚焦乡风文明建设,大力开展“守村规、改陋习、重诚信、讲互助”工作,使整村不断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今年5月,新一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公布,海勃湾区千里山镇王元地村名列其中,标志着我市在乡村振兴、乡风建设领域又前进了一步。
彩绘长廊点亮美丽乡村
走进王元地村,干净整洁的硬化道路延伸至家家户户,文化墙上的彩绘生动讲述着农耕故事,房前屋后绿树成荫,居民庭院内果蔬飘香,呈现出一幅美丽和谐的乡村图景。在创建全国文明村镇过程中,王元地村将文明乡风建设与环境提升相结合,通过“周五清洁日”“最美庭院”评比等活动,实现了从人居大环境到村民小家庭的全面环境治理。
“现在我们村里的环境比以前更好了,道路干净整洁,主题彩绘墙赏心悦目,处处是风景,家里也用上了空气能取暖,生活更舒适了。”王元地村居民刘旭娟说。
特色产业筑牢富民根基
在王元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酱菜厂,工人们正将腌好的酸菜去根放入机器切丝、装袋、封口、装箱、打包。据了解,酱菜厂项目是王元地村为解决村民种植的蔬菜瓜果销售难题而精心打造的。通过深加工滞销农产品,不仅延伸了蔬菜产业链条,提高了产品附加值,还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
“以前种菜,我都是自己拉着去市区卖,卖多少全看运气,很多时候菜卖不出去都坏了。现在,酱菜厂直接找我们收购白菜,我的收入有保证,还省了很多事。”王元地村居民孙锁柱说。
近年来,王元地村立足区位优势,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自2018年启动集体经济项目以来,已先后培育了福鸿生物科技公司分红、云飞公司阳光玫瑰葡萄项目等7个特色产业项目,累计投入资金579.5万元,为村民创造了稳定的收入来源。特别是2024年建成的酱菜厂及配套冷鲜库项目,不仅优化了村内产业结构,更为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2024年,王元地村集体经济收益达31.64万元。
文明实践浸润美好生活
在王元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文明团结超市”内,居民边林虫正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参加志愿服务、学习活动都能攒积分、领东西。”她展示着刚兑换的洗手液说。
近年来,王元地村充分发挥“一约四会”作用,有效运用积分兑换、优秀事迹分享等方式引导居民,逐步在村内形成人人向好的文明新风尚。同时,通过开展“农民丰收节”“年猪文化节”等极具本村特色的文化节日活动,深度挖掘农耕文化,创新融入非遗技艺,打造王元地独特文化IP,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将文明乡风浸润每个角落。王元地村站在新的起点上,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村集体经济规模、收入实现稳步增长,迈向乡村振兴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
“在创建全国文明村镇过程中,王元地村不断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载体,持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推动人居环境治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推动各项事业进步。下一步,王元地村将拓宽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旅游,持续培育文明新风,传承非遗技艺,以产业、文明为支撑,让文明乡风切切实实转化为为民造福、带民致富的乡村振兴风。”王元地村党支部书记吴蒙生说。
【记者手记】
从主题鲜明的特色景观到多元产业的创收,从“传统村落”到“文明标杆”,王元地村的蜕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王元地村的成果告诉我们:守住文化根脉、激活产业动能、培育文明乡风,便是打开乡村幸福之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