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新村:“土特产”铺就富民路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7-16 09:47:37

采摘西红柿

分拣蔬菜

■走乡村 看振兴

本报记者 刘春霞 文/图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锚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严防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任务,指明以特色产业激活县域经济、以多元路径拓宽农民“钱袋子”的实践方向。

本版推出“走乡村 看振兴”系列报道,聚焦产业兴旺的活力图景、生态宜居的乡土变迁、治理有效的基层探索,以脚力丈量土地,以笔端讲述故事,在田垄间、村巷里,解码乡村振兴的时代密码。

七月初,走进海勃湾区千里山镇团结新村,平坦的柏油路延伸向远方,农家小院绿树掩映,一幅幅描绘着瓜果满园、丰收喜悦的墙体彩绘生动鲜活。目光所及,一排排现代化温室大棚在阳光下反射着光芒,棚内生机盎然:西红柿红润饱满,黄瓜鲜翠欲滴,油桃压弯了枝头——这正是团结新村产业兴旺的生动图景。

团结新村于2004年6月建成,距城区16公里,户籍人口仅242人,常住人口却达2310人。近年来,团结新村立足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这片田野充满希望。

立足庭院经济传统优势,团结新村以标准化生产与市场拓展为抓手,整合54户村民大棚资源,组建由村“两委”、党员及公益岗构成的销售专班,精心构建“采购—检测—分拣—运输”全链条服务体系。在全区10家商超设立展销摊位,累计销售蔬菜1.59万公斤、销售额超10万元,让翠绿鲜嫩的茼蒿、清甜的小白菜、脆嫩的水萝卜、辣味十足的尖椒、酸甜多汁的西红柿、清香的黄瓜走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农户采用传统环保方式种植,村集体以高于菜贩0.5—1元/斤的价格收购,直接提升农户收益。同步盘活闲置配送车与冷库资源,打造蔬菜配送存储点位,为困难群众提供了4个固定就业岗位,实现了产业增效与就业增收的“双促进”。同时,村里联合农技部门开展蔬菜种植标准化培训,推广品种改良与绿色栽培技术,推动绿色蔬菜品牌化发展。

在村党支部书记高培龙的推动下,农业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方向转型。2018年起,利用四级扶持资金与武装部投资,沿新丰路打造采摘示范街,重点发展油桃、蟠桃、西红柿等特色采摘产业。村内采摘示范户从最初的8户迅速增长至35户,农产品价格提升2—3倍,年接待游客超万人次。

“我用村里贷给我的2万元修整了庭院和大棚,现在老客户越来越多,收入也越来越高了。”采摘示范户卢美丽说。种植户郭永霞补充道:“栽种的桃树不仅带来了可观收益,也为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体验采摘乐趣的好去处。”

团结新村以产业链延伸为纽带,推动农业与旅游、加工深度融合,创造多层次就业场景。乡村旅游方面,村里举办采摘节等活动,以小火车接驳游客、联动旅游团引流,带动餐饮、零售等配套服务发展。“周末人特别多,带着孩子来摘桃子、西红柿,很热闹。”采摘示范户吕亚梅说。

在加工环节,村里与云飞种养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葡萄干加工项目,投入衔接资金380万元,年固定分红15万元,同步吸纳50余名村民参与生产,总计增加务工收入约50万元。

去年春节前夕推出的“蔬菜礼盒”,将10余种当季优质蔬菜打包成年货新品,销量超1000箱,为困难群众提供了10个包装分拣岗位,构建了“就业岗位在链上、增收渠道在链上”的以工代赈新格局。

驻村第一书记积极打通线上新渠道,通过社群团购、直播带货等模式,形成“线上宣传+线下配送”的闭环体系。为保证农产品的新鲜度,坚持每日清晨或前日傍晚组织采摘、分拣、打包,当日或次日送往市区固定取货点。

“没想到在市区也能买到村里现摘的新鲜蔬果,品质好价格实惠。”海勃湾区居民王女士赞叹道。截至目前,线上团购已累计销售农产品3000余斤,为农户增收近20000元。

在高培龙的带领下,团结新村集体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目前,村内已实施集体经济项目11个,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温室大棚达1215栋。“当干部图啥?不就是为了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吗?”高培龙深知,乡村振兴需要全村人的共同努力。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团结新村的每一步,都在为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乡村振兴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高培龙说,“未来,我们还要继续探索更多可能性,让团结新村的路越走越宽,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