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民族团结进步知识
文化惠民演出
■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本报记者 毕晓敏 文/图
从“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的激情岁月,到各族儿女亲如一家、携手共进的和谐景象,海勃湾区始终将民族团结作为城市发展的灵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全力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推动新时代城市民族工作迈向新高度。
党建引领
筑牢民族团结“压舱石”
海勃湾区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以强有力的党建引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蓬勃发展。海勃湾区成立由区委书记、区长“双挂帅”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构建起区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协同联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大格局,确保创建工作有序推进。
海勃湾区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将民族工作纳入区委、区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与党建和意识形态等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并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绩效考核、巡察工作的重要内容,推动民族工作落地见效;同时,注重建强民族工作队伍,建立健全基层民族工作者培养、选拔、管理、使用机制,通过定期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提升民族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
思想聚力
拧紧民族团结“思想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海勃湾区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坚持分众化宣传,精准发力。
海勃湾区培育了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打造了一批标兵示范单位,推动宣传教育融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宣传教育,凝聚起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强大合力。
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纳入学习计划和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担当民族政策法规“宣传员”,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各级决策部署;利用“一周两月”等重要节点,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文艺演出、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调动了各族群众参与创建的热情;同时,组织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宣讲,用榜样的力量感染身边人,激励各族群众争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推动者、践行者和维护者。
交融互促
搭建民族团结“连心桥”
海勃湾区以优化城市民族工作为支点,以打造一刻钟社区生活圈为抓手,围绕“五个嵌入”,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海勃湾区打造安居互嵌的“一刻钟生活空间圈”,统筹城市建设布局规划,推进新老城区建设,实施“微更新”民生项目,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打造精神相依的“一刻钟生活文化圈”,推行国家统编教材,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力度,塑造全民阅读品牌,建设群众文艺队伍,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构筑共有精神家园;打造共富共享的“一刻钟生活经济圈”,创新打造特色服务品牌,常态化开展活动,让融合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打造高效服务的“一刻钟生活社会圈”,建立“五社联动”工作机制,搭建三级联动治理架构,落实“铁三角”机制,实现“零距离”沟通,坚持数字化赋能城市管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打造情感相亲的“一刻钟生活心理圈”,推动创建工作与宣传教育有机结合,组织开展“微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坚定不移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法治护航
织密民族团结“安全网”
海勃湾区加强法治建设,将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及法律法规宣传纳入普法重点工作,利用重要时间节点,通过举办法律讲座、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开展法治文艺演出等形式,向各族群众广泛宣传重要法律法规,增强法治意识。
海勃湾区认真开展涉民族政策法规规范性文件的评估清理工作,确保政策法规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时效性,加大对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的普及力度;制定民族领域风险隐患处置机制,明确处置流程和责任分工,对网络阵地进行全方位监测,密切关注涉民族团结舆情动态,防止风险隐患扩散升级。
海勃湾区将继续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这片土地上绽放得更加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