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
□ 折晓辉
近年来,海勃湾区第九小学精心打造“双大课间机制”,让孩子们从“圈养”到“撒欢”,变得身上有汗、眼里有光,精神体质双丰收,真正让体育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载体,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了鲜活的乌海实践——
当操场变身运动乐园,30分钟大课间点燃了每个孩子的运动热情,也照亮了校园体育的创新之路。7月3日上午9点,海勃湾区第九小学的操场已被晨光铺满。随着轻快的音乐响起,学生们整齐列队,齐刷刷仰起脸庞,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转动眼球、舒展眼部——这是学校独创的 “目”浴阳光护眼环节,可以帮助孩子们在自然光下缓解视觉疲劳。随后,广播操旋律响起,伸展、踢腿、转体,操场上瞬间绽放出一片整齐划一的蓬勃朝气。
广播操结束的余音还在操场回荡,整个场地已迅速变身为孩子们的乐园。低年级学生奔向厚德路红色主题游戏区,在趣味运动中接受红色教育;中高年级学生则在五大区域间穿梭:曲面跳箱考验角度把控,标准跳箱展现爆发力,摸高区激发弹跳潜能,平衡区锤炼肢体协调。跟班体育教师不时鼓励学生,“加油,相信自己!”现如今,不少原本抗拒运动的学生已经成了特色大课间的“全勤标兵”。
创新机制:课间时长的破局之道
面对《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提出的 “每天综合体育活动不低于两小时” 的要求,海勃湾区第九小学没有简单延长课时,而是创造性地重构了校园时间管理。在市区两级教育局的支持下,学校突破传统模式,构建起“双引擎驱动”的课间新生态。上午30分钟的 “广播操+特色体能大循环” 与下午的 “小步操+体能加油站” 双管齐下,给学生们带来了焕然一新的运动体验。
“我们不是机械地增加时间,而是让体育自然融入教育全过程。”海勃湾区第九小学体卫艺主任赵阳解释道,“以前总是有个别学生不爱运动,觉得体育活动很枯燥,我们结合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合理设置了各种体能游戏,运动的门槛变低了,花样变多了,学生们热情高涨,参与度也越来越高。”
分层设计:让每个孩子找到运动支点
下午四点半,操场再度沸腾。“小步操”轻快的鼓点声中,孩子们踏着整齐的节奏跑动起来;随后的 “体能加油站” 里,学生们根据音乐和指令,有节奏地做出各项动作,欢声笑语中,孩子们的力量与协作能力同步提升。
学校的智慧在于分层设计运动项目,为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的孩子提供个性化选择:低年级以红色主题游戏激发兴趣,将丰富的红色文化融入运动;中高年级则通过五大区域的专项挑战,让“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变得触手可及。
这种设计理念与全市推进的“基本技能+传统体育+趣味体育”的课间活动体系不谋而合。在市教育局的持续推动下,各中小学校从“一校一品”向“一校多品”发展,少年搏击操、竹竿舞、皮筋操等特色活动已成为全市课间活动品牌。
精神体质双丰收:数据背后的成长密码
海勃湾区第九小学的体质健康监测曲线图勾勒出了令人振奋的变化:全校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提升超20%,近视率、肥胖率逐年稳步下降。数据背后是孩子们红润脸庞上日益增加的活力。
“看着孩子们在跳箱时互相鼓劲,在团队游戏中学会协作,这种成长比分数更珍贵。”海勃湾区第九小学副校长郑静说 。在这里,“每一个孩子都参与,每一项活动都育人”的理念正在实践中开花结果。运动场上,抗压能力提升、集体荣誉感增强、挑战自我的勇气迸发……这些无形的成长已成为海勃湾区第九小学“和美少年”的精神基因。
今年6月,在海勃湾区举办的“健康第一”校园快乐大课间观摩活动中,海勃湾区第九小学的创新实践吸引了社会公众的目光。当孩子们协作完成障碍接力的场景展现在观摩者面前,欢笑声与掌声交织成最动人的教育图景。海勃湾区第九小学的探索并非个例,而是我市深化体教融合的缩影。作为自治区校园体育改革的先行区,我市多年来坚持 以“阳光体育大课间”为抓手,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连续8年举办全市中小学快乐大课间观摩评比活动。
这方小小的操场,已然超越了运动的边界,成为滋养生命活力的沃土。孩子们在每一次腾跃与协作中,不仅强健了体魄,更淬炼了意志、涵养了精神。“双大课间机制”如同一粒火种,点燃了孩子们眼里的光,也照亮了教育回归本真、培育全面发展“和美少年”的宽阔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