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产业协同发展 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A+ A-
内蒙古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7-15 09:10:39

胡伟华

核心提示

●探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破局之道,关键在于运用系统思维,推动绿色产业、能源产业、创新型产业协同发展,以生态治理拓展新能源发展空间,借助能源转型孵化新技术应用场景,依靠创新驱动重塑绿色价值链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在创新驱动发展上求突破,善用系统思维促融合,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国家重要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内蒙古的战略定位和重大责任,为我区绿色产业、能源产业、创新型产业等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生态之“绿”是内蒙古发展的重要根基,13.2亿亩草原与3.92亿亩森林,共同构筑起守护北疆的绿色长城;能源是工业的粮食和国民经济的命脉,内蒙古煤炭储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巨大,能够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有力支撑;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内蒙古稀土功能材料、氢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加速布局、蓄势待发。从另一方面看,我区依然面临传统能源转型压力、存在新兴动能培育短板,需要彻底解决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之间的历史性矛盾,深入推动发展路径重构。依赖单一要素驱动的传统路径,既难以突破生态承载力的刚性约束,也无法摆脱对传统能源的结构性依赖,更难以充分释放创新驱动潜能。探索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破局之道,关键在于运用系统思维,推动绿色产业、能源产业、创新型产业协同发展,以生态治理拓展新能源发展空间,借助能源转型孵化新技术应用场景,依靠创新驱动重塑绿色价值链,从而有效应对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多重挑战,开辟经济转型升级新境界。

促进生态治理与能源转型的协同发展

推动绿色产业、能源产业协同发展,核心在于让生态治理和能源转型在空间利用、价值创造和制度安排上紧密配合、相互促进。从根本上看,生态保护与能源开发之间的矛盾并非不可调和,通过技术创新和合理的政策设计,二者可以转化为互补关系。一方面,生态修复的成果可以为新能源项目提供必要的土地和环境容量,解决项目“落地难”问题;另一方面,发展清洁能源产业产生的收益能够反过来弥补生态治理的资金缺口,形成“以能养绿”的可持续闭环,从而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悖论。通过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的双向互动,将保护和提升自然生态环境的价值,融入能源产业转型升级过程,最终实现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经济安全的协调统一与动态平衡。

在推动绿色产业、能源产业协同发展的具体实践中,我区已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路径。一是依托空间复合利用充分激活土地潜能。如,在对库布其沙漠实施治理的过程中,创新“光伏+生态”立体模式,通过对“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养殖”的综合开发,叠加绿电收益、生态恢复与农牧产出多重效益,不仅有效化解了生态用地与新能源项目用地的矛盾,更显著提升了单位土地的综合价值。二是通过生态价值转化畅通资金循环。以鄂尔多斯市的“风光氢储+生态牧业”项目为例,该项目将新能源收益定向投入生态修复基金,既为生态治理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撑,又带动了居民增收,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三是推动系统整合重塑区域格局。如,乌海市在采煤沉陷区等传统能源区域引入“生态治理+新能源”项目,一体化推进能源基建与生态修复,同步带动环境治理与能源结构转型,使传统矿区焕新为“光伏+”多元能源基地。这种“立体开发提效、价值循环造血、系统重构焕新”的递进式发展,成功将生态要素深度融入能源产业体系,不仅破解了限制开发区的空间约束,更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能源经济协同发展的现代化路径,为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提供了实践参照。

推动能源产业与新兴产业协同升级

推动能源产业、创新型产业协同发展,核心在于利用技术创新,将能源资源优势转化为新兴产业发展优势。一方面,传统能源产业积累的雄厚资本、丰富资源与庞大的市场规模,为新技术研发提供了宝贵的应用场景和现实需求。另一方面,数字技术、新材料、生物科技等前沿创新要素的注入,正不断突破能源利用的效率和价值边界。这种互动不仅仅是技术的迭代升级,更是通过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向新领域拓展,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由资源消耗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从而引导能源产业从过去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转向注重提升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的可持续道路。

从“挖煤卖煤”到能源革命,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近年来,内蒙古积极探索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创新发展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聚焦材料革新深挖资源价值,重点突破先进材料技术,将传统能源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通过技术创新将煤炭生产中的副产品或排放物高效转化为有价值的化工原料或新材料(如二氧化碳制芳烃项目),显著提升了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二是以数智赋能优化能源系统,在全国率先推进了风光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不仅大幅提升了能源生产、输送与使用的整体效率,有效缓解了“弃风弃光”问题,更催生了全新的能源服务模式和业态,深刻重塑着能源生态格局。三是着力推进要素融合,培育新兴产业链,促进能源资源、先进技术和市场需求紧密融合,加速传统能源基地转型,成功孵化出氢能、储能等新兴产业,特别是在高性能稀土材料应用、生物技术转化等关键领域,推动产业向价值链更高端攀升。实践证明,技术创新是突破资源型经济发展瓶颈的核心驱动力,充分激发能源基础优势与创新型产业之间的协同效应,能够释放巨大的增长动能,拓展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以技术创新赋能生态文明建设

推动绿色产业、创新型产业协同发展,其核心在于促进技术创新与生态治理在目标设定、实施过程和综合效益上形成系统性耦合,遵循“生态需求驱动创新→创新成果升级治理→治理成效反哺发展”的闭环逻辑。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提出的减碳、节水、固沙等主张,倒逼绿色低碳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而基因编辑、数字孪生、合成生物学等创新成果的应用,助推生态治理实现跨越,从依赖经验的传统阶段跃升至数据驱动、模型优化及虚拟仿真的精准调控新阶段。这种持续互动建立了“以技术供给满足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用生态价值反哺技术研发”的共生关系,有助于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协同提升。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这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基础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了天然的试验场,有助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是推动生态修复技术产业化,将实验室的治理技术(如高效固沙、土壤改良等)转化为实用产品和产业,不仅显著提升了环境修复效率,更通过开发生物质能源等途径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充分展现了科技创新在推动自然资本增值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推进数字化治理精准化,卫星遥感、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正广泛应用于多元生态系统,这将彻底变革粗放的生态管理模式,实现对草原、水资源等关键生态要素的精细化、动态化监测与调控,草畜平衡管理、灌溉优化及洪水预警等措施将实现更为精准且高效的管理。三是发挥绿色标准的引领作用,将严格的环保要求转化为产业升级的目标导向,鼓励企业主动采用可再生能源、废物资源化利用、高效节水等创新技术推进绿色转型。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驱动力,正在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生态约束不仅不再是经济发展的障碍,反而能够激发出更强劲、更可持续的发展动能。

总之,推动绿色产业、能源产业、创新型产业协同发展,能够实现生态保护、能源转型与创新驱动等目标之间的协调一致,为资源型地区探索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在创新驱动发展上求突破,善用系统思维促融合,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转载自《内蒙古日报》)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