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甜!
苹果
油桃
黄桃
火龙果
本报记者 姜瑜 文/图
开栏语
七月,阳光炽烈,乌海的夏日正以最热烈的姿态铺展开来。
这是属于果实的季节。葡萄在藤架上积攒着日光的甜,杏儿黄透了果皮,蜜桃的绒毛沾着露水,火龙果垂坠在枝头,沉甸甸的。汁水丰盈的西瓜又脆又清甜,每一瓣饱满的果肉都藏着清爽的凉意,“咔嚓”一口,从舌尖一路甜到心尖。
这是属于风景的诗篇。棉花样的云朵在乌海湖投下流动的影子,荷塘里粉红色的荷花撑开绿伞,沙滩接住了落日熔金的余晖,水天相接处,晚霞正一点点晕染开橘红与绛紫……到华灯初上,夜色便在霓虹灯影里开始流淌。
这是属于烟火的人间。早市的摊位堆着带露水的西红柿、青菜,手工豆腐白白嫩嫩,待到暮色降临,烧烤摊的油脂滴落炭火,夜市的霓虹映亮着娃娃的笑脸,市井的喧嚣里,藏着城市最鲜活的心跳。
这是属于故事的剧场。在这个火热的夏日,很多很多故事正在发生。有人正享受一个毕业季,有人正体验一项新运动,有人正开始一段新征程,有人正期待一段新生活,每段相遇与启程,都在热辣辣的时光里闪闪发光。
所以,这个盛夏,跟随记者的文字和镜头一起来吧,一起留住这份好风景,带您感受乌海这座城市中,独属于夏季的幸福与浪漫。
水果以千百种独特的滋味征服了人类的味蕾,也激发了人们对于美味的更多想象。即使在乌海,这个地处黄河中上游,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区域,水果也蕴含着它独特的滋味儿。尤其到了盛夏,炽热的阳光洒向大地,让水果的色泽变得更加鲜艳,味道变得更加甜美,汁水变得愈加有风味儿……
乌海虽不像热带地区那般盛产水果,但也孕育出不少鲜香美味且营养价值高的水果。葡萄、桃子、杏子、李子、苹果、梨……经过阳光的洗礼,正生机勃发,使尽浑身解数,散发芳香、酝酿口感,为人们的夏日生活带来无与伦比的甜蜜滋味。就连西红柿、玉米这类蔬菜、粮食也被乌海人种成了“水果”,草莓柿子、水果玉米,不管哪一样都能轻易征服人们的味蕾,还有火龙果这类热带水果,早有聪明勤劳的农人在乌海试种成功,在这个月底便将迎来成熟季……
葡香四溢的“乌海果”
今年的乌海葡萄比往年成熟得更早一些,早在5月底,乌海葡萄科技小院的实验大棚里,便传来葡萄成熟的消息。一个多月过去了,大批的乌海早熟葡萄已经进入成熟季,吸引市民、游客纷纷走进农庄、酒庄,品尝这鲜美甜蜜的盛夏果实。
来自北京的一行游客已在我市各大景点游玩了好几天,上周末,他们走进位于乌达区的吉奥尼酒庄,在这里摘葡萄、品美酒,为乌海葡萄的产业链鼓掌点赞。“我想要多采摘一些给家里人带回去,这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小果子太好吃了,我会用它来招待朋友,也会跟他们讲‘乌海葡萄’的故事。”游客张璐告诉记者,她已经爱上了乌海葡萄。
乌海地处北纬30度至40度世界葡萄种植的“黄金地带”,位于乌兰布和、库布其、毛乌素三大沙漠交汇处,年平均降水量仅为165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200毫米,光热资源丰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无霜期长,具有我国发展优质葡萄与葡萄酒产品的生态禀赋优势。在农业农村部编制的《中国葡萄优势区域发展规划》中,乌海被列为黄河中上游欧亚种葡萄优势栽培区。
近年来,我市依托独特的风土条件,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推动葡萄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葡萄之乡”已成为乌海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2024年,全市葡萄种植面积1.86万亩,产量0.76万吨。
鲜食葡萄产业化比例达80%,以“鲜食葡萄+休闲采摘”为主,为游客打造丰富的乡村旅游体验,年接待游客超40万人次,营业收入9500万元以上。“乌海葡萄”品牌价值达29.32亿元,同比上升62.62%,成功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024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名单,是自治区唯一入选的果品。
休闲农业新宠火龙果
乌海属温带大陆性气候,火龙果虽然是常见的热带水果,但这并不代表乌海人种不出火龙果。眼下,走进海勃湾区千里山镇王元地村张金家的日光温室大棚,他正为月底就能成熟的火龙果忙碌着,调整大棚的温度与湿度、浇水、施肥……总之,每一步都有“科学知识”作指导,他正一遍遍熟练地进行着……
在这里,一个个火龙果像灯笼似的挂在仙人掌状的蔓条上,颜色鲜艳、硕大饱满,煞是喜人。没想到,在北方竟然可以种植成功这种本应生长在南方的热带、亚热带水果。
据了解,本地的火龙果多为从南方运输,因为不了解植物品性,本地鲜有人种植。2019年,张金考察市场后,从南方引进了苗木,试种了一亩地,经过精心呵护,一株株火龙果枝条上挂满了果实,第一年就喜获丰收,这让他对种植火龙果充满了信心。
“火龙果的采摘期可以从每年的7月持续至来年春节前,其中从七月底到九月份是火龙果盛果期,也是采摘旺季。”张金说,他种出的火龙果一亩产量在3000公斤左右,每到火龙果盛果期,总会有市民前来采摘。
如今,张金种植火龙果已进入第7个年头,最近他新购买了一台运动相机,农忙之余他还会通过拍摄短视频来记录自己的田园生活,也会对乌海的火龙果进行宣传,吸引不少外地游客前来采摘观光。
近年来,我市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区居民发展高附加值的果蔬产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不断增加农区居民收入,也不断丰富着乌海人的餐桌。
瓜果梨桃的狂欢
夏秋,是乌海大地水果成熟的季节,桃子、杏子、李子、苹果、梨等这类传统水果将陆续成熟,为乌海人又添了一种怀旧的甜蜜滋味儿。
桃是一种作为水果的落叶小乔木,花可以观赏,果实多汁,可以生食或制桃脯、罐头等,果肉有白色和黄色的,桃有多种品种,一般果皮有毛,油桃的果皮光滑,蟠桃果实是扁盘状……桃树对生长条件的要求并不苛刻,因此它广泛生长在世界各地,我市也不例外。
“从7月底8月初,我家的桃树就能结出好吃的桃子来,虽然其貌不扬,但味道不错,放在我家店里销得很好,很快就卖完了。”冯玉静的果园里有十几棵毛桃树,每年到了桃子成熟的季节便要忙上半个月,平常则不需要花太多心思,用她的话说就是“纯天然”的,所以卖得也很便宜。冯玉静和爱人经营了一家水果店,店里有三十多种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进口的水果,而她家的毛桃外观上虽然逊色了一些,但却以口感和价格实惠取胜,因此十分畅销。
其实,乌海的桃子不只在这个季节迎来丰产,它每年最早出现的时候是在3月至5月。每年,当大地还灰蒙蒙一片的时候,温室大棚里的桃子已经挂上枝头,粉嫩水灵,惹得人们垂涎欲滴。“这是在大棚里长起来的,从栽苗到挂果,这个过程都要精心打理,品种也多一些,三四月的时候是黄桃、油桃,四五月有水蜜桃和蟠桃。”农户郭永霞告诉记者,这样反季节的桃子每公斤要卖到60元左右。
桃子这种惹人喜爱的水果也成了名副其实的“乌海果”,不管是夏秋时节,还是冬春季节,桃子随时都能被乌海人摆上餐桌,享受它鲜美的果肉。杏、李子虽然没有桃子那般得宠,被农人们搬进温室大棚,但它的“时令性”反倒让乌海人更加稀罕。
被乌海人当水果吃的
“蔬菜果”“粮食果”
草莓柿子、水果玉米也是乌海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水果”,它们因味道酷似水果,摇身一变,成了乌海人青睐的盛夏果实。
五年前,张户林和爱人决定把自家闲置的温室大棚利用起来,引进了普罗旺斯西红柿和草莓西红柿等多个品种的柿子。
“为的就是让城里人来大棚亲手采摘,能吃到甜柿子。我家的柿子品种好,用的都是有机肥,结出来的果儿甜而不酸,柿子味儿还很浓。”说起种柿子,张户林很得意,“我们村子在市区有3家直营店,我家的柿子根本不愁卖,再加上来棚里采摘的游客,每天也能有几百元的收入。”这几年里,他和爱人忙里忙外,十分辛苦,但他们一家人的心里踏实而快乐。
水果玉米也是农户喜欢种的一种蔬菜,这种玉米经过改良吃起来更像是水果,丰富着乌海人的日常饮食。“小柿子有五六种,玉米也有水果的和甜糯的,种植的都是绿色有机的,口感特别纯正,所以销路一直很好,人们把它们当作水果吃,价钱也可以卖到水果价。”在乌海市绿色生态农业产业园里,农户老赵说,口感丰富的小柿子和水果玉米也是他们的“致富果”。
7月的乌海大地,处处都是“人勤地丰”的美好画卷,沉甸甸的果实缀满枝头,这让农户们乐开了花,也让市民和游客品尝到独属于乌海的盛夏果实。炎炎夏日,快来乌海吧!在农田里采摘成熟饱满的果实,在绿树成荫下感受清风拂过脸庞,享受乌海的惬意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