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创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
本报记者 毕晓敏 文/图
自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海勃湾区政法系统坚持“学”字为先、“查”字为要、“改”字为本,将作风建设深度融入政法工作血脉,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一核心,持续强化群众观念,厚植执政根基。全区政法干警以务实举措和崭新风貌,将学习教育的成果转化为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感受到作风建设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
小中心大治理
一站解纷为平安“加码”
将风险控于源头,将矛盾解于萌芽,是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所在。海勃湾区将此理念付诸实践,倾力打造功能强大的“一站式”纠纷化解平台。
在阵地建设上,中心采取“多中心合一、一中心多用”的集约化模式,科学划分了受理区、功能区和办公区,最大限度满足群众来访来诉、定分止争的多元需求。在功能定位上,中心紧紧围绕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协助推动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的核心职能,明确了服务受理范围,让群众解决烦心事在这里实现“只进一扇门,一站全解决”。
高效运行的背后,是一套规范的流程和八项扎实的工作制度作为支撑。海勃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常驻一支由10名专职调解员组成的专业队伍,并联动14个行业性、专业性调解委员会,形成了“诉调、警调、检调、仲调、专调、访调”六位一体的“一站式”集成调解力量。在处置流程上,线上依托“海区e家”平台实现案件全流程跟踪督办,线下则通过运用“三单两函”、月报等机制,有力推动各类纠纷诉求得到快速高效解决。截至目前,中心已累计接待群众2.3万人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2万余件,提供法律咨询服务5000余次,完成诉前调解300余件,速裁快审开庭200余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100余人次,真正实现了“进一扇门,解百家愁”,为区域平安建设持续“加码”。
强根基助发展
法护营商为经济“加速”
市场经营主体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优质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滋养。海勃湾区政法系统深刻认识到,依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让营商环境优上加优,是政法工作服务大局的重要着力点。
海勃湾区法学会充分发挥联系和团结广大法学法律工作者的群团组织优势,以“法律进企业”为载体,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精心拟定法治主题,选派法学理论扎实、审判经验丰富的员额法官、法官助理及干警深入企业一线。通过分层分类开展“法治体检”、举办法治讲座,为企业精准查找法律风险,开具专业“法律处方”,帮助企业强身健体、防范风险。
海勃湾区政法系统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契机,在服务企业的模式上持续创新,一方面,在程序上做“减法”,着力简化流程;另一方面,在服务上做“加法”,提升服务效能。例如,成立专门的园区服务站,设置综合受理、咨询导办、自助审批等服务专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帮办代办服务模式,为园区企业提供申请材料预审查、办事过程代跑腿等全程无偿的服务,成功构建起“企业办事不出园区”的便捷服务体系,营造了务实高效的助企惠企服务环境。
提效率促公正
司法便民为法治“加温”
司法效率与公正是法治建设的生命线,而司法便民则是传递法治温度的桥梁。海勃湾区政法系统多措并举,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与司法温暖。
在提升司法效能方面,海勃湾区政法系统充分发挥“四所一庭”(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和人民法庭)的联动优势,形成工作合力,帮助企业缩短纠纷解决周期、降低诉讼成本;开通涉企案件绿色通道,对涉企案件快立、快审、快执,缩短审理执行时间;在涉企财产处置上秉持审慎灵活原则,探索运用“活封活扣”等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司法活动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
在延伸司法服务触角方面,海勃湾区政法系统积极拥抱科技,创新打造“线上共享法庭”,将专业司法服务下沉到最基层;通过直播形式开展民间借贷案件观摩会等活动,让近百名农区居民得以在“云端”学习法律知识,感受司法过程;依托贴近群众生活的“法治集市”“普法摊位”等形式,深入街道社区、田间地头开展法治宣传活动百余次,将法律知识、司法服务以“零距离”的方式融入民生肌理,让法治的温暖可感可触。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为民服务永无止境。海勃湾区政法系统正以锲而不舍的韧劲,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将作风建设的丰硕成果,深深镌刻在“一站式”解纷中心高效便捷的服务里,熔铸于“法治护航”优化营商环境的务实举措中,蕴含在“司法为民”传递温情的每一个细微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