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即将到来,各培训机构推出多种“看娃计划”。这些计划是否适合孩子自身特点,还需家长孩子共同选择—— 莫把“兴趣”变“负担”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7-08 09:15:55

本报记者 赵荣/文 齐艳芳/绘图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焦虑,如同一张无形的网,将无数家庭卷入校外兴趣班的热潮。时下,暑假来临,孩子们可自由安排的时间多了起来。家长怀揣着“技多不压身”的朴素期待,将孩子送入钢琴房、舞蹈室、画室等各类培训班,希望通过艺术、体育等特长培养提升竞争力,为孩子未来升学和发展铺就“加分赛道”。

然而,当热情撞上现实,这场全民参与的特长教育,究竟是孩子成长的阶梯,还是家长盲目追逐的选项?家长又该如何发掘每个孩子的独特天赋,找到独属他们的成长节奏?

兴趣班暑期爆火

有人欢喜有人忧

学生尚未放假,各种兴趣班已摩拳擦掌,推出了类似暑期“看娃计划”的众多培训方案,详细规划了集训时间及内容。

海勃湾区某商场的一家美术学校,就有一些家长正在咨询报名事宜。美术学校负责人表示:“放假后孩子在家无所事事,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有事可做的同时挖掘一下兴趣爱好,就来这里咨询报名。”

走访中,19.9元的全项目体育课、65.9元的专业篮球课、158元的防溺水自救课程、1494元的暑期街舞课、29.9元的专业一对一拉丁舞培训课、19.9元的轮滑体验课……兴趣班涵盖艺术教育、体育运动、思维训练等多个领域,课程项目丰富,价格颇具诱惑力,且大多可先试课后续费。

65岁的苟女士说:“儿子儿媳上班忙,暑假就把孙子托付给兴趣班。游泳和跆拳道隔天上课,时间正好错开,既能让孩子学点儿东西,又解决了无人看护的难题。”对于双职工家庭,兴趣班承载着学业提升与日间托管双重功能,不少学生放假即“开学”。

市民郝欣认为,所谓特长,就是发掘孩子的某种天赋,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在学习之余放松身心。可随着考级、比赛的加持,一些家长出现了一些功利性的心态,开始希望孩子通过兴趣班拿名次、拿证书、成为佼佼者。以至于有些孩子一周七天,苦哈哈地去练习乐器、心态紧张地去参加考级,在不断“赶场”的过程中,孩子们收获的或许只是未经消化的知识,失去的却是最原始的快乐。

暑期,不仅兴趣班纷纷推出集训,就连各类比赛、展览、研学活动也热闹起来。

“这两天正紧锣密鼓地备战期末考试,文化课查漏补缺还忙不过来,兴趣班老师的微信来了,说7月10日要开始集训,还有一个打电话来要我们参加研学活动,称对后续学习有好处。”一位家长无奈地说道,“好处还没看见,只知道荷包要‘大出血’。”

市民李芳的儿子从幼时学乐高、绘画、口才,到小学逐年增加了书法、英语、奥数等学科类的学习。去年暑假,为了平衡文化课与特长课,全家连轴转,忙得比上学时还累。李芳接了孩子从这个班出来,就得往几公里外的另一个班赶,午饭一家人只能在外面对付一口,下午回家一家人已是筋疲力尽。“孩子牺牲了大量休息时间奔波于兴趣班,过犹不及,每一项表现都平平。”李芳坦言,后来全家商量,只保留了孩子最喜欢的绘画,“特长课减少后,孩子有时间下楼玩耍,我也轻松了不少。”李芳说。

兴趣班镀金乱象

让学习变得迷茫

画笔、琴弦、代码……兴趣班像一扇扇通往不同世界的门。然而,面对琳琅满目的课程,许多家长却陷入“越学越迷茫”的困局。

市民王先生的儿子在公园里看过一项运动后,便央求父母报名。王先生加了教练微信,看到朋友圈里满是获奖证书和奖牌,听教练描绘的美好未来,憧憬无限。想象着儿子将来在赛场上的模样,他便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当学习后才发现,后续的投入远不止学费,还有高额的装备费;此外,一年要参加十余场比赛,交通、食宿等费用少则一两千元,多则六七千元。“一次次比赛赢回造型精美的金银铜各类奖牌,起初我们特别高兴。直到学校通知统计孩子取得的体育赛事证书,我们欢欣鼓舞地整理出来,却被告知这些都不被教育部门承认。”王先生无奈道,“悉心保存的一大堆奖牌成了摆设,更让人心疼的是,曾因‘获奖’而信心满满的孩子,在正规赛事中垫底后情绪低落,我们才惊觉之前所谓的‘大赛’水分有多足。”而今,孩子已中断学习,之前的投入全都打了水漂。

无独有偶,市民李女士的女儿一直是舞蹈班的尖子生,看着孩子在舞台上用优美的舞姿征服观众,她满心骄傲。可去年的一次考级让她起了疑心:培训班老师早早通知考级并展开集训,一名新进班的学生想要报考六级,而她们当时报考的六级是建立在报考并通过三、四、五级的基础上。老师却说可以报考,只需比正常报考多交几百元。“那我们一年年学习、一级级考得辛苦算什么?”更让她哭笑不得的是,第一次考不过还有补考,只要报名就都能拿到证书。仔细一看,证书上赫然写着“业余”二字,专业培训却拿到了业余证书。“这是把我们当韭菜割。”李女士说。

现实中,一些培训班、培训学校瞄准寒暑假,推出所谓“专项研学活动”,打着知名电视台、国家机构的旗号,收费高得令人咋舌。“去年,陪孩子参加了一档名头很响亮的研学活动,按人头收费,住宿一人200多,标间陈设一般,根本不值这个价;中午十多人挤一桌,伙食清汤寡水,也达不到宣传的餐标。”市民董女士坦言,孩子虽然在活动中拿了金奖,可他的该项特长成绩在咱乌海本地都排不上号。更让她困惑的是,老师在日常上课中一味采用“鼓励教育”,张口“宝儿真棒”、闭口“萱萱真好”,即便孩子犯错也是温和指出,鲜少严肃批评指正,“这样下去,孩子怎么进步呢?”董女士说。

选择兴趣谋发展

“好菜”还需对胃口

走访中不少市民表示,进入兴趣班,最先看到的就是展示墙上满满的荣誉、丰富多彩的活动,难免让家长心生憧憬,可学习的过程终究是漫长的考验。

我市某兴趣班老师透露,一些艺术培训班打着“低价引流”的旗号,将营销噱头置于教育本质之上。以远低于成本的价格吸引学员报名,看似让利惠民,实则暗藏玄机:课程内容大幅缩水、教学师资临时拼凑,教学质量难以保障;后续通过频繁推销高价进阶课程、附加服务等手段,诱导家长持续续费。“这种将商业利益凌驾于教育责任之上的做法,不仅损害孩子的学习体验,更破坏了艺术教育行业的健康生态,背离了教育的初心。”这位老师说。

“有一次听说,某培训班让幼儿园的孩子连续画了2个多小时。我们内行人听了觉得不可思议。”一名培训机构的教师认为,培训机构不是以“哄娃”为主,而要真正培养孩子的兴趣,让他们爱上这门艺术;老师也不应是“保育员”,而要成为孩子艺术路上的引路人——如果孩子不适合学这门艺术,就该果断劝退;如果适合,就用心培养,招生固然是一所培训机构存活的保障,但不能背离艺术教育的初衷。

这位兴趣班老师提醒家长,在为孩子选择兴趣班时,不要盲目追求低价。首先要考察培训机构的办学资质、教师团队的专业资质,这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缺一不可;其次,切勿被天花乱坠的宣传效果和承诺所迷惑,最好找老学员的家长了解真实评价,多方考核教学质量与服务;最后,不要轻信口头承诺,缴费前务必逐条审阅合同条款,明确双方权责,确保自身权益不受损害,防范潜在的消费陷阱。

养育孩子有三个黄金时期,其中6至12岁是培养孩子兴趣和潜能的关键时期。可现实中,不少孩子在6岁前就被送进了兴趣班。“我家老大‘照书养’,特别精细,早教班、兴趣班早早安排,结果现在只在文化课课堂上拼搏,兴趣班全停了,整体表现平平。”市民肖美霞对比道,老二是自由发展,舞蹈学了几天不愿意学就停了,武术也说“老师教得不好,不想学。”最后索性啥也没学。直到前段时间,她发现老二特别爱画画,拿着家里的简笔画书琢磨,还上网搜喜欢的画来临摹。“现在送12岁的她去学画画,一点儿也不晚。因为孩子已经有了判断,知道想要什么,喜欢什么。”肖美霞说。

唯有让热爱在心底扎根,方能等到繁花满枝的时刻。痴迷书法的董全丁、白静,专注器乐演奏的韩明、钱城,倾心美术的鲁婷、郎彪……这些自治区级协会榜上有名的“80后”“90后”,他们的艺术启蒙之路多从兴趣开始,不少人辗转校外培训机构日复一日地学习,最终通过艺考踏入理想的高校,在相应的领域绽放光彩。与此同时,我市发掘并精心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在球类运动、竞走、举重、游泳等项目上颇具潜力的学生。这些孩子从小学阶段便展现出过人的运动天赋,经过系统培育,不仅在自治区乃至全国级赛事中崭露头角,更通过艺考成功晋级。

所以说,兴趣班应培养孩子探索世界的无限可能,而非家长转嫁焦虑的“泄洪口”,更不该成为机构牟利的“摇钱树”。剔除兴趣班的市场化,回归教育本质,让孩子在自主选择中找到热爱、在从容体验中收获快乐,或许才是给他们最好的成长礼物。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