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龙:用色彩感知生活 用热爱抵挡岁月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7-08 09:13:57

张兆龙与他的作品《最美北疆》。

张兆龙的油画作品《激情草原》。

■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 乌海文化人

本报记者 姜瑜 文/图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乌海,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黄河文化、书法文化、赏石文化等在这里风云际会,沉淀且绽放出熠熠生辉的“本土文化”。

厚重的文化土壤也孕育出一批优秀文艺工作者。在他们中间,有书法家,有画家,有作家,有舞蹈家,有摄影家,有曲艺家,有工艺美术大师……他们造诣精深,成就斐然,是专业上的佼佼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引领者。

见贤思齐,为了向榜样学习,《乌海日报》推出“乌海文化人”系列访谈,以专访的形式走进文化人物的华彩人生,去努力探寻他们执着向上、砥砺前行的人生轨迹,近距离倾听和深层次挖掘他们生命中的闪光点,借此给人以启迪,激发出催人奋进、永不言败的正能量!

方寸之间见宇宙,画境终须通心境。看乌海青年画家张兆龙的油画作品,心会不自觉地沉静下来。他的作品总能给人一种力量感,让人不由自主地驻足凝视。那是生活的磨砺后,依然保有的一颗喜欢绘画的心,是理想照进现实的真实写照,是他刻在骨子里对艺术的热爱……

幼时种下美术梦

追逐梦想不停歇

张兆龙出生在我市海南区公乌素镇,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煤矿工人,到了他这儿家里人说啥也不愿意再让他下井了。他也争气,小小年纪便在绘画上展现出不同寻常的天赋与热爱。

张兆龙小学三年级时,他们班上的美术老师总用讲故事的方式教学生画简笔画。“我那个时候最喜欢上美术课了,当我们正津津有味地听老师讲小蝌蚪找妈妈时,老师一转身便拿着粉笔在黑板上,用一笔将这个故事给画下来了,真的太神奇了!”张兆龙今年45岁,可说起儿时这段上美术课的经历时,他的神情依然难掩激动。就是这位老师用这种不同寻常的授课方式,让他爱上了美术课、爱上了绘画。他拿出了一幅小时候画的简笔画,依然有些得意地说道:“你可别小看这幅画,这是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过的作品。”张兆龙告诉记者,受到老师的表扬后,他对绘画的热情便被唤醒。

自那之后,张兆龙经常画画,他总是盼望着美术课。放学回家,他画动画片里的人物,攒了一沓子临摹小画本,有时他还会用一组连环画来“讲”个故事。“画简笔画这件事儿是我童年中最美好的记忆,这份热情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向美术世界靠近。”张兆龙说,上初中后他报了学校的美术特长班,三年的初中生活,他的课余时间几乎都用在了绘画上。

说起与油画创作的接触,那是张兆龙在中专就读工艺美术专业时的经历。“当初之所以选择去那里上学,就是因为我不想放弃我的爱好,我想继续学画画,家里人也支持我。”张兆龙说,四年的中专、大专生活,让他打下了更加坚实的绘画基础。“油画的色彩丰富,他的表现力非常感染人,我被这种艺术深深吸引。”在学校的毕业作品展上,张兆龙的油画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得到专业老师很高的评价,如果说绘画的种子是在小学时播下的,那么油画创作则是在这个时期被启蒙的。

21世纪初,张兆龙大专毕业,他并没有急着找工作,而是先后到呼和浩特、西安两个地方继续学习、深造,并开始尝试将电脑设计与美术创作相结合。他说:“那些年,电脑刚开始流行,学校虽然开设了电脑设计课,但我感觉学得不够扎实,找工作心里没底,所以就继续深造。”张兆龙说,他后来由于学业成绩优秀,被西安培训班的老师招进了自己开办的设计公司。“我有多年的绘画基础,学电脑设计也得心应手,我会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这是我当时的优势。在西安培训的毕业作品展上,我在电脑上设计一幅中式凉亭,其中有一个花纹比较复杂,我用电脑怎么也做不出来,于是我就用手把它画了出来,我的老师看到作品后都震惊了,当时我的成绩也是班上最高的。”张兆龙介绍着那段颇为自豪的“学霸”时光,当他在同学羡慕的眼光中毕业即就业时,一个月就能挣2000多元的工资。“那时我20岁出头,便能在设计公司里成为骨干,干的还是自己感兴趣的行业,虽然经常通宵达旦地干,可是却干劲儿十足。”说起那段意气风发的日子,张兆龙觉得理想很美也很甜,因为他的付出换来的是满满的成就感。

现实与理想相碰撞

油画中追求美的规律

在西安工作一年后,乌海的母校向他伸来橄榄枝,请他回校任教电脑设计课和油画色彩课,考虑到能陪在父母身边,他欣然接受。3年后,他离开学校。生活好像对这个热爱美术的年轻人不再友好,沉甸甸的现实压得他有些沉闷,也有些迷茫。

“我在这段时间成家了,对家庭、对生活我都需要担起更多的责任。”张兆龙说,那个时候他需要平衡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为此,他和爱人王丽卖过菜、卖过玩具礼品,也和朋友一起搞过装修……总之,为了养活自己、照顾家人,张兆龙一下子扎进了谋生的现实,他不再有心情提起画笔,也无法沉浸在绘画世界里创作。以前得意的“学霸”生涯,让他在这个时候产生了巨大的落差感。“比起别人的顺畅,我的经历其实挺坎坷的,但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我都没想过放弃。反倒这段经历,让我看到生活的真实,感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这些都成为我日后创作的资源与素材。”张兆龙说。

2009年,张兆龙在我市一家矿山企业从事库管工作。“不管是收入,还是心境,我都渐渐稳定下来了。在当时的公司里,我会积极参加有关绘画的比赛,也常常拿奖,还配合公司宣传出一些黑板报等,我的特长终于又有了用武之地。”张兆龙说起那段“理想再次照进现实”的时光,一旁的爱人王丽补充道:“那段时间,他眼里的光又回来了,开始重拾画笔。”

在企业里工作7年左右,他几乎天天和矿工们打交道。“他们下井前会先到我这里来领装备和工具,他们上来的时候也要来这儿归还,虽然我没见过他们如何在井下工作,但我却见过他们升井上来时的样子,只有眼白和牙是白的,剩下的都是黑的,就算洗了澡,眼圈儿也都是黑的。这种震撼、这种悲悯,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也出现在我日后的创作里。”张兆龙介绍着那段看似平凡的库管经历,却让他目睹了矿工最真实的一面,这极大地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他后来的作品《矿工》入选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写生内蒙古美术作品展,创作灵感就是源于这段工作经历。

2016年,张兆龙离开了这个岗位。他和爱人在海勃湾区一所小学附近开了一家文百店。“那时我早已过了而立之年,也算有了一些人生阅历,我似乎更懂得了生活与理想的关系。我爱绘画,但更爱家人,我不再需要什么来证明自己,养家、孝顺老人,这是我必须承担的责任,他们才是我创作的动力和源泉。”张兆龙深知,生活与理想,对于他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家承载一家人幸福生活的小店里拥有上千品类的文百商品,这是他和爱人用汗水、诚信、温度一点点打造起来的宝藏小店。“刚接手的时候,一天也见不到一个客人,到近几年店里客流量增加,而且越来越稳定,当然,我们也越来越忙。”张兆龙说,爱人在经营小店时付出了很多,这让他能有空继续进行油画创作。

“心思似乎没以前那么沉重了,有时一个创作的念头,自然而然地就浮现出来了。”张兆龙向记者讲述着他在现实生活与绘画创作中的双重变化。他说:“有一次我俩在店里忙完已经快下午1点了,回家时路过一个小区瞥了一眼,恰好看到美好的一幕,那时阳光很灿烂,楼前有浓郁的树荫,楼下停着一辆外卖车,外墙上还挂着空调外机,还有宽大的落地窗,这一切好像都在默默地述说着人居环境的变化。那一瞬间,我想起来我矿上的家和居住环境,那变化真的是太大了。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生活都变得越来越好了。”张兆龙说,他的创作似乎更生活化了,那幅随笔般的画作被张兆龙命名为《家园》,这幅作品入选了内蒙古草原油画院2025双年展,即将在我市的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展出。

近两年,张兆龙的生活愈发像油画般多姿多彩,小店的生意越来越好,他的油画作品也常常外出参展,获得诸多优秀成绩。2023年,他与市美术家协会一起去鄂托克草原采风,他在这里看到了射箭手的风采,萌生了创作念头。他用相机记录了那一瞬间,作为他创作《激情草原》时的原始素材,之后构思、创作,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这幅作品。这幅《激情草原》在2024年入选了悲鸿风度——第二届全国油画双年展。

不管是生活之路,还是艺术之路,从来都不是坦途,它更像是一场磨砺与修炼,如今的张兆龙不仅会画画,更懂得在现实中为梦想铺路。在很多人眼里,艺术是高不可攀的阳春白雪,而张兆龙则是扎根在生活土壤中成长起来的美术家,艺术对他来说是回归本心,是寻找内在的真实,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

人物小传

张兆龙,1980年出生于乌海市海南区公乌素镇,毕业于沈阳师范大学,现为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油画学会会员、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2017年,《搏克手》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美术新人新作展;《矿工》入选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写生内蒙古美术作品展。

2022年,《老家的山》入选内蒙古草原油画院第四届双年展;《瑞雪迎春》入选“大河奔流”黄河文化主题美术作品展。

2023年,《大美北疆》入选“油画之城”遇见“冬韵之城”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主题油画作品展;《醉美北疆》入选“醉美草原 亮丽北疆”第二届全区美术作品展;《大美内蒙古》入选第二届“一带一路”中俄美术作品展。

2024年,《激情草原》入选悲鸿风度——第二届全国油画双年展。

2025年《家园》入选内蒙古草原油画院2025双年展。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