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超
2022年,我市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迈出了生活圈体系建设的重要一步;2024年,我市又成为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标志着便民生活圈体系建设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在不断推进完善过程中,我市创新将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与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完整社区建设等多项工作相衔接,通过优布局、补短板、提品质等创新举措,实现了从“建圈”打基础、“强圈”优服务到“链圈”促融合的三步跨越。
目前,全市83个社区(村)已科学划分为17个一刻钟社区生活圈,每个生活圈平均服务4万居民,构建起“15分钟可达、服务多元、功能完善”的便民服务网络。这一体系的建设不仅让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在步行范围内得到满足,更让“家门口的幸福”成为现实,真正实现了“小需求不出社区,大需求不远离家”的美好生活愿景。
圈里生活越来越幸福
对于乌海市民来说,一刻钟社区生活圈早已惠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步行15分钟范围内,能够满足教育、医疗、养老、购物、休闲娱乐等各类生活需求,足不出“圈”实现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怎么方便怎么来”是乌海人对一刻钟社区生活圈最朴实的总结。
“楼下随时能买到新鲜的肉类果蔬,小区外围食堂、药店、幼儿园、公园、广场一应俱全;服务站里文娱活动天天有,康养医疗样样不缺。”家住海勃湾区凤凰岭街道长青社区工行南小区的刘素珍深有感触。她经常光顾小区北侧的惠民餐厅,附近的爱心超市和口袋公园也成了她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
在长青社区,记者观察到,这里已形成了集中式与街区式相结合的商业布局模式。各商住小区外围均配有完善的底商设施,这些底商相互交织,构成了一个成熟的街区式商业网络。
以工行南小区为例,小区四周汇聚了便利店、菜市场、洗衣店、家政服务点、家电维修店、药店、特色餐饮店和蛋糕烘焙店等多种业态;小区中心则设有综合养老服务中心,配备日间照料床位、康复理疗室、心理咨询室和娱乐活动区等服务设施。小区可以精准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需求。
作为我市首批试点生活圈,几年来,长青社区根据辖区小区分布和周边业态特点,按照“一圈一策”原则,将居民需求转化为具体项目。通过将生活圈划分为北区、中区和南区,分别打造特色商业圈、宜游宜业圈和宜居宜养圈。通过对“一店一早”“一菜一修”“一老一小”等服务的持续优化,社区居民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圈里服务越来越贴心
在海勃湾区滨河街道恩河锦苑小区小广场上,“滨河街道15分钟生活圈地图”格外引人注目。地图上清晰标注着周边各类便民服务点,并附带一个二维码。记者用手机扫码后,电子地图立刻呈现,党群服务中心、菜市场、超市、医院、文化场馆、学校、养老服务站等便民服务点一目了然。
“这是我们开发的‘一刻钟社区生活圈’小程序,里面可以快速分类查找各类门店。”滨河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如今,该街道5个社区、29个小区的居民均可通过扫码享受便捷服务。
“以前找快递驿站可要费不少事,现在打开小程序就能找到最近的店铺,特别方便。”家住镇北社区的王倩说。
电子地图把一刻钟社区生活圈从线下延伸到线上,不仅为居民提供了解决民生需求的便捷入口,也为民生小店提供了更多被看见的可能。而这仅是我市推动便民生活圈提质升级的创新举措之一。
在海勃湾区新华西街道,“社区工坊”解决了居民生活中所需的“小修小补”问题;海南区拉僧仲街道,“幸福”集市、跳蚤市场等主题活动和形式多样的便民服务活动,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贴心服务;乌达区新达街道,通过探索物业服务“先尝后买”,打造健身娱乐活动场所、养老服务中心、商业网点,不断升级社区消费新场景,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从“生活圈”到“幸福圈”,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我市用15分钟的步行距离,丈量出民生改善的深度与温度。如今,全市17个一刻钟社区生活圈正持续优化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更多样的选择,同时推动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我们将继续围绕一刻钟社区生活圈提质增效目标,联合相关部门全面提升社区服务的便利化、标准化、智慧化和品质化水平,打造更多沉浸式消费场景,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普惠的公共服务。”市商务局流通科副科长张文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