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督察执法规范化情况。
本报记者 曹艺 文/图
今年以来,市公安局紧扣“让执法更有公信力、让人民更有安全感”这一核心目标,将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建设与司法公信力提升紧密结合,创新智能化建设、一体化运行、常态化监督“三位一体”模式,构建起全流程规范、全要素监管、全链条协同的执法新生态。
智能化改造
全流程规范
近日,市公安局民警在处理一起案情复杂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时,通过智能化信息采集系统,迅速完成了对嫌疑人身高、体重等信息的采集,并实时上传至警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实现该案全部数据自动归集、智能调取。
案件办理过程中,民警依托远程审讯系统,在市公安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对看守所内的嫌疑人进行远程审讯,有效节约了时间成本,也避免了因提审不及时导致案件超期问题。
近年来,市公安局以“1管N”建设模式为核心,对执法办案管理中心进行智能化改造。全市4个执法办案管理中心、12个分中心均配齐系统功能和技术支撑,构建起覆盖“人、案、物、卷、场”的全要素智慧监管体系,实现全流程智能管控、全要素数字赋能、全场景合成作战。
进行智能化改造前,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存在办案流程繁琐、缺乏统一信息化管理平台、涉案财物和卷宗管理较为粗放等痛点,民警将大量时间消耗在事务性工作上,且在嫌疑人信息采集、人员监管等方面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为让民警减负、让执法增效,市公安局通过配备升级科技装备、研发应用智能模型、融通聚合数据资源等手段,不断提高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智能化水平。
“我们通过物联网、电子标签、智能案卷柜等技术装备手段对涉案财物和案件卷宗进行智能化管理,实时监控执法办案管理中心财物出入库、卷宗借阅归还等情况,确保财物和卷宗安全规范管理。”市公安局法制支队支队长李伟说。
从“智能化管理”这一前沿理念的深入实践,到“一体化协同”这一高效运作模式的全面推行,市公安局不断探索和创新警务管理模式,从“源头防控”这一基础性工作抓起,精准实施“全链监督”系统性工程,借助先进技术手段提升执法效能,以规范化管理提升公安队伍公信力。
规范化执法
全要素监管
“请你们迅速对6月8日发生的盗窃案件取证进行补充,完善案件关键证物提取。”这是近日市公安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发出的一条提醒。
基层一线是执法办案的“前沿阵地”,每一起案件的办理质量都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和执法公信力。今年以来,市公安局对接报案与立案不规范,侦查取证不全面,刑事案件久拖不决,刑事强制措施、涉案财物查封扣押冻结措施适用不规范等问题开展5轮次执法状况“回头看”,以“通过一起案件,解决一类问题”的态度开展大起底,对执法问题多次被通报、执法主体能力相对薄弱的所(队)实施点对点监督巡查反馈。
依托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智能化改造,市公安局法制部门利用执法监督管理系统,对案件办理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执法问题,有效提升民警执法质量。
“我们研究提出了提升执法能力的六大硬性措施,其中包含建立重点领域、重点执法环节全流程盯办机制,建立执法质量考评‘三查’机制,推行派驻法制员工作机制,建立问题所(队)‘挂牌盯办+包联整改’机制,建立执法状况三级分析研判机制,建立执法风险预警机制,进一步防范化解执法风险隐患。”李伟说。
市公安局充分发挥执法监督管理委员会“抓总议要”的核心作用,构建以党委领导为核心、法制部门牵头主导、各警种广泛参与的全方位、多层次执法监督大格局,召开“乌海市公安局监督管理委员会会议暨提升执法质量管控执法风险专项行动推进会”,全面系统地总结近2年内各项执法专项整治工作的具体开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梳理出45类共计2990件不同类型的执法问题并提出整改意见,为下一步执法监督和改进工作提供坚实数据支撑和问题导向。
在全面强化执法巡查力度方面,市公安局积极进行一系列优化整合措施,包括对督察、法制、情指等多个部门内部的监督手段进行系统性整合与提升,并在此基础上正式成立数字监督中心。该中心立足全市范围内构建的“三级执法监督管理体系”,全面开展日常统计、每周通报及每月总结工作,确保各项执法数据及时汇总与分析。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动态的管控机制和全程无死角的监督流程,市公安局对包括接处警、受立案、采取强制措施、场所使用、执法公开、音视频关联、涉案财物处置等在内的关键执法环节进行严格把关。
目前,市公安局连续18个月保持警情处理、受案登记、立案审查、异常警情核查、异常处罚核查及执法公开等重点执法环节的全部零超期记录,执法规范化建设成效显著。
“我们实行新型执法质量考评机制,将考评案件总量由20%提高至40%,考评类型由已结案件扩大为在办、已结案件均考评,考评方式由法制员、法制部门自行考评变为各公安分局交叉互评。截至今年上半年,共考评行政案件415件次,刑事案件305件次,一案一测评1050起,测评率100%。”市公安局法制支队政委其木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