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海勃湾区司机之家建设运行情况。
召开海勃湾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推进会。
■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
本报记者 毕晓敏 文/图
今年以来,海勃湾区紧紧围绕“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主线,以“五个融入”为重要抓手,持续深化群众教育,并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不断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擘画出一幅党群同心、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新图景。
群众教育浸润人心
思想根基更牢固
海勃湾区创新形式载体,让群众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线上,“活力海勃湾”“党建领航HBW”等平台持续推送学习内容;线下,遍布城镇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群服务中心焕发活力。新华西街道结合“年货节”“非遗版画”手作等特色活动寓教于乐;滨河街道则通过“6+5+N”模式深入宣讲党的好政策好故事。宣讲队伍活跃在基层一线,“区委讲师团”“银龄响叮当”等力量深入“基层理论学堂”“道德讲堂”,用百姓语言传递党的声音。“讲海勃湾故事 述北疆心声”活动广泛征集稿件,讲述家乡变化与幸福生活,厚植家国情怀。
群众教育融入更丰富的为民实践。国风集市、普法早市、健康义诊等活动火热开展,党建阵地变身“百姓大舞台”,党课、志愿服务、文艺活动丰富多彩。全区各镇(街道)梳理公示民生项目清单和办实事成果,并聚焦卡布其拆迁区治理等难题,联合部门开展专项整治,让群众切实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各级党组织书记带头讲党课、作宣讲,深入阐释“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遍布全区的“凤姐调解室”“小板凳议事会”等议事平台高效运转,成为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连心桥。在职党员积极下沉社区,响应“三清单”需求开展志愿服务,形成强大合力。
乡村振兴夯基蓄能
组织堡垒更坚实
海勃湾区扎实做好村(社区)“两委”换届前期准备,成立工作专班深入摸底调研,为选优配强班子奠定基础;同时,严格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并着力推进社区工作者职住兼顾调整,让网格员更好发挥人熟地熟优势。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强村富民的关键。海勃湾区重点扶持的集体经济项目多点开花:王元地村酱菜厂稳定生产,新地村炒货厂产销两旺,巴音乌素村现代化大棚静待作物丰产,团结新村绿色果蔬采摘示范项目稳步推进。驻村帮扶力量扎根一线,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用心用情助力乡村发展。农区党员干部能力提升紧锣密鼓,专题培训精准赋能。致富带头人计划试点实施,县处级领导、企业结对帮扶,推动农业产业项目落地生根,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基层治理精耕细作
服务效能更优化
海勃湾区持续深化“小马拉大车”整治成果,建立减负评价和监测机制,着力解决基层痛点。专项行动清理了大量无实用标牌,精简合并了众多数据表格,切实为基层松绑。科技赋能治理,“海区E家”平台的“吹哨答卷”功能高效运转,形成问题处置闭环,有效打通服务“最后一米”,联动各部门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明权责方能提效能。海勃湾区全面优化镇(街道)履职事项清单工作扎实推进,“三张清单”历经多轮论证协调,稳步推进。网格治理基础不断夯实,优化整合全区网格,专职网格员被纳入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落实职业化薪酬保障。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持续升级,聚焦“一老一小”需求,整合空间,打造日间照料、儿童活动等温馨场所,提供“24小时”贴心服务。办事窗口优化调整,为特殊群体提供“一对一”帮办代办,推行“一站式”服务,让群众办事更便捷。
多元共治格局日益完善。海勃湾区不断健全“社区党组织+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在小区网格中挖掘培育了大批“热心人”,激发群众自治活力。物业党建联建深化拓展,探索推广“党建+物业联建”模式,推动社区“两委”与物业、业委会成员“交叉任职”,落实民主议事制度,并创新实施“113”接管模式,有效改善了无物业小区管理。在职党员下沉社区参与“双报到”服务常态化,社区党组织专项资金规范使用,有力保障了服务群众效能。街道党组织核心作用充分发挥,优化“吹哨报到”机制,依托平台快速响应处置群众诉求,服务群众机制更加健全高效。
海勃湾区正以群众教育凝心铸魂,以组织振兴赋能乡村,以精细治理温暖民心,奋力描绘党群同心、共建共享的基层善治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