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臂弯中绘就“安居乐业图” ——记全国文明村千里山镇王元地村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7-02 12:39:01

■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

本报记者 毕晓敏

从海勃湾城区向北约12公里,穿越包兰铁路、110国道与沿黄公路交织的路网,海勃湾区千里山镇王元地村宛如一颗璀璨明珠,在黄河的温柔臂弯中闪耀着勃勃生机。这个户籍654户1723人、常住521户1160人的村庄,正以产业为笔、文明为墨,在北疆大地上绘就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风美的壮丽画卷。

产业沃土

家门口铺就致富坦途

走进村东头酱菜厂,浓郁的酸香扑鼻而来。这座2024年落成的酱菜厂,连同配套冷鲜库,与福鸿生物科技分红、阳光玫瑰葡萄园分红等7个特色项目一道,织就了村集体经济多元发展的网络。

“厂子建起来后,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拿工资,日子有了盼头,心也安了。”王元地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吴蒙生介绍道。这些年,村里累计投入579万余元发展产业,去年集体收益达31万余元。曾经靠天吃饭的村民,如今在酱菜厂里熟练地操作着设备,在葡萄园中精心打理着藤蔓,钱袋子越来越鼓,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

文明新风

小积分撬动乡村大能量

午后,王元地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旁的“文明团结超市”热闹非凡。村民吕云莲手持积分表,兑换了一桶洗洁精和几袋洗衣粉,笑得合不拢嘴:“参加文艺队排练、打扫村道都能攒分,东西实在,心里也美,脸上更有光!”

在这里,文明被赋予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价值。党员服务队、“巧妈妈”志愿队、文艺队三支队伍活跃在村巷阡陌,成为乡村文明建设的生力军。草原书屋宛如知识的“绿色灯塔”,为村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养老服务中心成了老人们的“幸福港湾”,让他们安享晚年。今年以来,村里已举办80多场活动,非遗剪纸的指尖传承、香道文化的氤氲气息、“绿色农耕”的田间实践……文明新风如春雨般润物无声,浸润着每一位村民的心田。

民俗密码

文旅融合激发乡村活力

“丰收节”是王元地村每年的高光时刻。小广场上游客熙熙攘攘,争相购买新鲜的蔬菜、瓜果。“年猪文化节”上,村民们娴熟地烹制着杀猪菜,脸上洋溢着自豪,说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那是传统的味道。

依托传统文化传承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机结合,村党支部精心打造了“年猪”“麦收”“丰收”三大民俗节庆品牌,成为吸引游客的强大磁石。这些活动不仅唤醒了沉睡的传统文化,更直接带动了民宿、农家乐和农副产品销售。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增收,文化资源真正转化为村民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执笔未来

北疆画卷徐徐展开

“获评全国文明村是荣誉,更是责任!”展望未来,吴蒙生目光坚定,“村里将继续以‘党建促发展 文化展自信’为引领,整合旅游资源,借力文化大院讲好北疆故事,设计研学路线,深耕产业沃土,促进三产融合。”

同时,“寻迹·非遗王元地”项目将持续孵化葫芦烫画、吹糖人、花馍等乡村手工艺,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的生机。“一约四会”和积分制也将持续发力,涵养乡风文明,表彰先进典型,激发“人人争当文明使者”的内生动力。

产业为基,富民为本,文明铸魂。黄河岸边的王元地村,正以如椽巨笔,在辽阔北疆绘就一幅产业兴、百姓富、乡风美的安居乐业图。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必将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