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化”往事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7-02 12:34:36

20世纪80年代的乌海市化工厂。

乌海市化工厂烧碱车间。

■城市里的工业印迹 11

本报记者 赵荣

高耸的烟囱、老旧的厂房、废弃的矿井、锈迹斑斑的机器……工业印迹不仅是城市工业发展的实物见证,更寄托着人们的情感和记忆。对于乌海这座以工矿起家的城市来说,旧厂房、老建筑、已经停用的生产设备有很多,像“一通厂”“二通厂”“跃进电厂”“千钢”“三矿”这些工业厂矿也有很多。那里凝聚着矿区职工战天斗地、艰辛奋斗的光辉岁月,也见证着乌海于茫茫戈壁白手起家、从无到有的发展史,让我们用照片和文字的形式共同回顾这段峥嵘岁月。

“海化”即乌海市化工厂,今内蒙古乌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内蒙古自治区最早的制碱企业,被誉为“内蒙古化工工业的摇篮”。20世纪中叶,该厂从简陋厂房起步,艰苦创业,从土法制碱发展成为拥有完整氯碱化工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自治区重点化工企业,对地方乃至内蒙古自治区的化工工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乌海市志》、1989年版《乌海市地名志》等资料记载,乌海市化工厂是自治区西部最早的综合性化工企业,其前身是于1950年成立的伊盟鄂托克旗精碱公司。1952年原公司撤销,成立伊盟制碱公司,同年6月,碱厂由察汗淖尔迁至拉僧庙。9月16日,生产出中国第一锅以天然碱为原料的苛化法烧碱。

曾在该厂初创时期从事一线生产、财务和人事工作的张坚回忆,刚搬到拉僧庙时,整个地区都是一片荒地,工人也只有20多名。年轻小伙子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拖家带口的就住在图海山的庙里。米面粮油都得去宁夏购买,日常饮水就用图海山上流下来的泉水。

当时,该厂的资产只有3口熬碱的小圆锅、8个旧水箱和5辆马车,采用土法生产烧碱。制作烧碱首先是苛化,将天然碱放在铁锅里加水烧,烧开后再加石灰,烧到充分反应后进入第二道工序——沉淀。这一环节中,把苛化产生的水溶物放入一个巨大的水箱,工人们用铁爪子不停搅拌,灰泥便渐渐沉淀在箱底。最后将沉淀后的混合溶液排到另一个大水箱中进行蒸发,水分蒸发后就成了烧碱。依照这几道工序,厂子设立了4个生产车间,以及包装、修理等辅助车间。

“熬碱的锅足有三四平方米大,几个人一班,不分白天黑夜地用铁锹不停地搅拌。熬好后澄清,凉了就是烧碱。劳动强度非常高。”曾在该厂工作过的李培卿回忆,熬好的烧碱先用马车运至黄河边,再装上船运往包头等地。由于产量不大,运力并不紧张。

当时全国各地都缺烧碱,该厂为了满足供给,厂领导四处奔波,学习经验、聘请人员、选购设备。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合作大搞技术攻关,工厂自主设计制造了浓卤盐析冷却器、半成品真空吸滤机,利用废旧钢材做成24个澄清筒、22口蒸发锅,仿制和创制其他各种设备共160件,实现了操作机械化、输液管道化、半成品自流化,极大地改善了生产环境,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1982年,该厂移交乌海市,更名为“乌海市化工厂”,主要生产烧碱、食用小苏打、泡花碱、硫化碱,附属产品芒碱、生石灰。其中,烧碱畅销国内26个省区市,还远销日本和东南亚各国;小苏打远销东亚和欧美一些国家。除此之外,乌海市化工厂还办有青年农场,下设职工子弟学校和医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技术人才,是当时国内天然碱综合利用大型化工厂之一。

1984年,新建年产4万吨氯碱法纯碱项目试车成功。1997年,乌海市化工厂兼并重组,并入伊盟化学工业集团,更名为拉僧庙化工有限公司。2003年,该厂宣布破产,2004年被广东鸿达兴业集团收购,重新组建为内蒙古乌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乌海化工有限公司并入鸿达兴业,实现整体上市。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