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忆中的一次 农副业生产现场经验交流会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7-02 12:33:34

■市井故事

杨星灿

1977年8月,乌达矿区万亩农副业基地绿意盎然,生机勃勃。全国煤炭系统农副业生产现场经验交流会在这里召开。

现场会由国务院煤炭工业部主办,内蒙古自治区煤炭管理局和乌海市的有关领导应邀出席会议,全国煤炭系统200多名代表与会。会议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煤炭部有关领导向大会作报告,总结全国煤炭系统农副业生产形势,梳理成绩、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并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第二阶段,由乌达矿务局及所属矿、厂、农场代表与个人分享经验,会场上不时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会议达到高潮;第三阶段为参观与座谈环节。

乌达矿务局的经验分享,把人们带回20世纪50年代那段不平凡的岁月。1958年,万人上山夺煤大会战,上万名建设大军云集乌达矿区,吃住成了大问题。“五根椽子两块笆,搭起茅庵就是家,吃水要到黄河拉,水中全是泥和沙”。吃菜就更困难了,需要到外地拉运,吃过北京的白菜、山东的大葱、广东的豆角、集宁的土豆……由于路途遥远,不仅吃不上新鲜蔬菜,而且经常吃烂菜、冻菜。

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乌达矿务局党政一班人横下决心,自己开荒种菜。他们制定了乌达矿务局农副业生产基地建设的宏伟蓝图,抽调几名有经验的老工人,带领几十名家属,于1959年春天,挺进了茫茫荒漠,打下了第一根标桩,划上了第一条渠线,圈出了第一块菜地,揭开了乌达矿区农副业开发的序幕。到1966年,各主要矿、厂都有了自己不同规模的农场。

乌达矿区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东南部边缘,风大沙多,是种植蔬菜的巨大阻碍。据1975年3月至7月统计,八级以上的大风就刮了31次,五六级风几乎一场连着一场。白天挖好的毛渠、打好的地堰,夜间一场大风过后,第二天全被沙子埋平。刚种下的蔬菜种子,有的被风刮出来,有的被沙子厚厚地埋住,菜苗一直出不全。幼苗刚出土,就被沙子埋住或被大风逐根刮跑。为了战胜风沙灾害,教子沟煤矿和苏海图煤矿的两个农场发动群众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很多泥窝窝,刮风时,就把泥窝窝扣在菜苗上,风停了再把泥窝窝拿下来。有的用塑料膜做成三角帽给菜苗戴上,周围用土压住;有的在畦中起埂,在向阳一侧挖一个小窑,把菜苗栽在小窑里,外面挂一块塑料薄膜挡风;有的用苇帘围成防风固沙的围墙。通过这些措施,保证了苗全苗壮。

水利是农业发展的命脉。1975年,乌达矿务局决定扩大农副业基地规模,从根本上解决矿区职工吃菜难的问题。10月下旬,气温骤降,寒风刺骨,数千人会战“五七干渠”的工程正在紧张地进行。干渠有很长一段是厚厚的卵石层,加上天寒地冻,铁镐刨下去只是一个白点,震得虎口开裂,两手发麻。但是,再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住人们开发农田水利的雄心壮志。铁镐刨不动,就用铁钎和大锤打眼,然后装上炸药爆破,整个工地炮声隆隆,人潮涌动。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动用5万多工日,完成土方18.5万方,胜利完成了“五七干渠”的扩建工程,6公里长的干渠像一条长龙,横贯农副业基地。1976年10月,局里又组织1.93万人次,会战“北三支渠”。党员团员踊跃报名,积极参战,机关干部风餐露宿,吃住在工地,经过半个多月的鏖战,完成土方3.7万多方,挖成4700米长的“北三支渠”。在此基础上,修建了与之相配套的各条斗渠、毛渠和水闸等设施。截至1976年底,总计完成土方60万多方,基本形成一套完整的灌溉系统,四级提水可灌溉土地1.6万多亩。

为了提高蔬菜的单位面积产量,各矿、厂农场大搞科学种植。1967年,乌达矿务局成立了农业科学试验站,建起5亩砖瓦结构的玻璃温室,专门进行育苗、引种、蔬菜越冬试验,在“大敏茄子”试验上取得可喜成果,单果重量达到2.65公斤。从1973年开始,试验站科技人员采取早育壮苗、深翻土地、起垄定植,前期蹲育,中期加大水肥、增施磷肥,后期封顶结果等技术措施,“大敏茄子”科学试验又获新成果,单果重量达到4.25公斤,亩产突破万斤大关。

以工补农,大搞多种经营,是乌达矿务局发展农副业生产的一条重要经验。仅以黄白茨煤矿劳动服务公司为例,他们共有4个农业队、4个工业队,还创办商店、食堂、粮食加工厂、建筑工程队等十几个经营项目,年总产值达350万元,固定资产230万元,安置职工家属及待业青年2600余人。

农副业生产的发展,不仅解决了矿区10万职工家属的吃菜问题,而且大大改善了矿区的生态环境,同时安置了大批职工的家属、子女就业,对维护矿区社会稳定、促进矿区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场会进入参观阶段,代表们分乘5辆大轿车前往乌达矿区农副业基地。当他们来到苏海图煤矿多种经营公司的农场时,展现在眼前的是爬满藤架的串串葡萄,飘着清香的瓜果,还有那红的番茄,绿的辣椒,紫的茄子,泛着绿色光泽的大葱、油菜、萝卜,张着笑脸的向日葵,频频点头的高粱,随风摇曳的谷穗、大豆,五彩斑斓,美不胜收。置身在碧波千顷的农副业生产基地,看着一派丰收景象,谁能相信,这里曾是一片荒芜的不毛之地;又有谁能忘记,为了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那些一代又一代的拓荒者所付出的心血与汗水?尤其是来自江苏徐州、安徽淮南、江西萍乡的代表们,更是感慨万千,赞不绝口,表示一定要把乌达矿务局的好经验、好做法学到手,在本地矿区开花结果。

全国煤炭系统农副业生产现场经验交流会的召开,在乌达矿区农副业发展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