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故事
刘荣昌
前几天,在本市读大四的女儿通过微信视频询问如何进行外调,言说“七一”前自己就要入党了。从孩子的表情来看,其兴奋幸福之感溢于言表。是啊,今年她就要毕业了,能以入党这种方式为之献礼,无疑是光荣且自豪的事。我在单位党办工作十多年,自然对这些程序十分熟悉,只是没想到孩子能在大学阶段入党。以前只是知道女儿在高二时写过入党申请书,大学第一年有时还让我帮她修改一些时事政治方面的评论,在我这个与文字多年打交道的人来看,写得还算不错,做到了文从字顺、条理清晰,如今看来,女儿这几年确实在默默进步,只是我这个老爸不敏感而已。我在视频中大概讲了讲外调手续,便迫不及待地问她的“入党动机”是什么。女儿似乎知道我一定会问,就慢声细语地说:“大一下半学期参加社团后,和老师同学接触多了,眼界开阔了不少,慢慢觉得一个人需要有信仰。通过和社团里的党员学长交流,发现他们普遍感觉这几年党内活动丰富且规范,也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认可,于是就决心加入,开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主要还是提高学习意识和能力,多为大家服务,努力向党组织靠拢。再加上您每个寒暑假的‘言传身教’,我耳濡目染下也算收获多多,如今入党也该是顺理成章吧。”听着女儿的话,我能想象到孩子昂扬奋进的样子,女儿能在大学入党出乎我的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屈指算来,父亲、我、女儿,我家三代人即将都成为党员了。于是,想起了父亲这几年经常和我说起的入党往事。
父亲今年已年届九旬,他入党是在1965年6月。他曾经多次提那时候入党特别不容易,不仅要表现优秀,家庭出身也很关键。新中国成立后,我家被定为中农,这就为进城学徒、在“公私合营”后进入国营企业当干部的父亲增添了不少障碍。但是父亲凭借精湛的技术、过硬的业务能力,尤其是经常无私帮助他人的品行,这些都得到厂领导和职工们的一致认可,得以在30岁时如愿入党。今年春节,年迈的父亲又和我诉说了他当年入党的经历,从言谈话语中可以听出老人对党的感情之深。
我是1996年入党,时年27岁。至今在我的相册里还珍藏着那张宣誓时的照片:穿着绿色工作服的几位年轻人,举着右拳,凝视着前方的党旗,神情庄严而凝重。此前我倒3班已经4年多了,多少有些失望,觉得自己一肚子知识派不上用场。但平心而论,我在同龄职工中还是很努力上进的。车间里的一位老师傅,经常找我聊天谈话,鼓励开导我,让我很快振作了起来。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到参加理论学习等等,我都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了过来。入党没几年,我就当上了车间技术员,后来顺利走上管理岗位。
回想我们三代人的入党历程,这不仅是我们这个家庭的光荣,更像是一种血脉相传的家风延续。我悄悄作了个出行计划:准备在“七一”前后找个周末,在本市安排一次红色之旅,就我们三代党员一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