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年风雨兼程,初心不改。中国共产党历经沧桑,成就辉煌,带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顽强拼搏,奋楫笃行。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枚党员徽章就是一份责任。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新时代新征程上,我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不忘初心,始终坚守信念,践行为民宗旨,书写着永远跟党走的动人故事。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本报记者深入农区、社区、企业……将镜头对准奋战在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不同领域的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展示他们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时代风采,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为奋力谱写乌海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编者
“党建红”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本报记者 段维娜
近年来,海勃湾区千里山镇团结新村以党建为引领,积极转变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绿色蔬菜产业,着力打造乌海本地绿色蔬菜品牌,使乡村呈现出日新月异、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夏日的团结新村,村道整洁,绿树摇曳。蔬菜大棚里,生菜、黄瓜、西红柿等长势旺盛。村民们忙着分拣、装箱,农超直采车一旁待命,将新鲜蔬菜运往超市。
团结新村党支部积极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将发展蔬菜产业作为富民强村的重要抓手。通过引进优质品种、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建设标准化蔬菜大棚等措施,不断提升蔬菜产量和品质。同时,团结新村通过多方合作,实现农超对接、打通城乡惠民通道,解决农产品销售“最后一公里”问题。
如今,村里54个蔬菜大棚已纳入采购范围,根茎类、果类、叶类、椒类4大类26种蔬菜,成功进驻我市4家大型商超和6家中小型超市,并设有展销摊位。村民刘凤玉高兴地说:“村里帮忙销售蔬菜,菜价稳,不愁销路。”
为拓宽增收途径,团结新村还成立蔬菜销售队,由村“两委”带头,带领村民分拣打包,推出绿色蔬菜礼盒,为农区居民开辟新财源,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我家里种菜,平时来村委会兼职包装蔬菜,不耽误干地里的活,还能照顾家,家门口打工挣钱两不误,真的很方便。”村民王玉兰说。
如今的团结新村正以党建为笔,绘就出乡村振兴新图景。“党建促发展,先锋作表率。团结新村党支部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抓手,以产业发展为核心,探索共享共建共富的新路径,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幸福。未来,团结新村党支部将围绕促产、帮销、解困,挖掘绿色农产品优势,助力大家增收,为乡村振兴凝聚更大力量。”团结新村党支部书记高培龙信心十足地说。
以党建之光守护万家灯火
本报记者 刘春霞
凌晨2时,电话铃声骤响。“小吴,配网遥控卡住了!”内蒙古电力集团乌海供电公司调度管理处自动化班班长吴宏伟立刻起身,深夜赶往单位,故障排除时天色已明。对自动化班的党员们而言,这样的深夜冲锋是常态——41座变电站远动设备、114座厂站系统、10万条数据库的24小时守护,是他们以“党建红”照亮万家灯火的郑重承诺。
自动化班成立于1982年,现有职工17人,党员占比35.29%。班组以党员为核心组建青年突击队,在工程项目建设、隐患消除、创新攻关中冲锋在前,将“对自己负责、对工作尽责”的班组精神化作实际行动。
班长吴宏伟作为“领头雁”,曾在全区电力系统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斩获调度自动化专业第一名,疫情期间带领团队坚守保电一线,获评自治区“四优共产党员”。在他的带动下,班内党员骨干在技能竞赛中屡创佳绩,形成“党员带头干、全员跟着干”的奋进氛围。
安全防线由党员先锋筑牢。班组创新推出安全学习“五步法”,每周开展“今天我是安全员”等特色活动,将“十不干”规程转化为可视化作业标准。通过“图文秘籍+标准作业”双模式,缺陷处理全程实现标准化管控,形成“一人消缺,全班精进”的共享机制。文化建设中,班组打造“传承A+”文化体系,全面梳理班组历程和设备变迁构建文化阵地,通过“一封家书”“生日月”等“家”文化举措,孕育出市级“五好家庭”等文明标杆,让小家与电网“大家”同频共振。
从调度自动化系统并网到“调控云”技术应用,党员骨干始终站在技术革新前沿。如今的自动化班,已摘得内蒙古电力集团“五星班组”“工人先锋号”等多项荣誉,连续保持安全生产“四零”纪录。“百舸争流千帆竞,攻坚克难奋者先”,这支以党建为引擎的团队,正以“传承A+”文化为帆,在智慧电网建设中驶向更辽阔的征程。
扎根基层 为群众服务
本报记者 张楚研
乌海乌兰牧骑副团长、党支部书记刘星2010年进入乌海乌兰牧骑,是舞蹈演员也是舞蹈编导。她常年扎根基层,与队员们一起创作符合主流文化、大众审美的节目作品。“现在,观众的审美水平越来越高,我们乌兰牧骑的演出就要不断提高质量,推陈出新。”刘星说。
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乌海乌兰牧骑的演出内容不断更新调整。具有民族特色的顶碗舞和筷子舞是大众喜闻乐见的表演。为了进一步贴合观众喜好,刘星和团队重新编排,将筷子舞和顶碗舞融合,创新推出舞蹈《碗筷》。此外,乌海乌兰牧骑还根据演出地点、受众群体不同,推出摇滚、现代舞、流行音乐等,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除了深入基层演出,乌海乌兰牧骑还承担我市各类文艺活动的演出、编导等任务,每到这时也是队员们最忙的时候。春节文艺晚会是我市每年都会举办的重要演出,刘星已经连续4年担任晚会的执行导演和舞蹈编导。在大多数人都开始收拾家、置办年货准备过年时,刘星和队员们每天都要加班,出策划、选节目、一场接着一场地排练、调试声光电……
近年来,我市文旅事业不断发展,乌海乌兰牧骑承担的责任更重了,刘星几乎每年有半年的时间都是在出差、加班中度过,其他队员也是如此。刘星的孩子经常会问:“妈妈为什么老是不在,不能陪我。”每到这个时候刘星也很心酸,但作为党员,她依旧坚持在基层一线,为我市打响文旅品牌做出自己的贡献。
“乌兰牧骑的原意是‘红色的嫩芽’,现在被引申为‘红色文艺轻骑兵’。进入新时代,我们乌兰牧骑将始终牢记使命,扎根基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让文化惠民工程惠得实、惠得广、惠出彩。”刘星说。
以党员初心践医者仁心
本报记者 张楚研
“不好意思,急诊那边有突发情况,我得先去做个手术。”6月26日晚8时许,市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张腾在接受采访时,接到急诊室打来的电话。没有时间犹豫,张腾火速赶往急诊室处置。这样的突发情况对医生来说是经常遇到的。
张腾于2013年来到市人民医院急诊室工作。急诊室面对的大都是急危重症患者,需要医生掌握全科急救能力,能够精确判断、快速处置。
2018年,海勃湾区千里山镇一名患者突发心梗,张腾带队前往抢救。“心梗的黄金治疗时间是半个小时。我们赶到现场就得半个小时,路上耽搁,肯定会错过最佳抢救时间。”张腾说。他到达现场后快速给患者做了检查,确定病情后,决定在回程的路上给患者溶栓。时间就是生命,张腾顶着压力在急救车上一步步操作。最终,救护车回到医院后,患者病情稳定,再次检查时已经恢复正常。
张腾学习的是运动医学相关专业,在成为急诊医生后,他并没有停下自己本专业领域的学习。每每有空,他都会跟随骨科医生做手术、学习先进技术。2021年,市人民医院成立运动医学科,张腾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被选入该科室。
6月初的一个晚上,张腾在值班时,急诊室收治了一名车祸患者。该患者骑电动自行车不慎撞到了护栏,身上有多处贯穿伤、撕裂伤。张腾与多科室会诊,20分钟内确定了手术方案,手术从半夜12时持续到凌晨6时。患者20天后康复,未留下后遗症。“半夜是最容易出事的时候。但对于医生来说,只要上手术台,就一定要保持清醒,我们要为患者的生命负责。”张腾说。
张腾是2020年在疫情防控中火线入的党。“作为一名党员,就要冲在前、干在前、作表率、打头阵,这是对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服务患者。”张腾说。
把难题留给自己的生产班长
6月20日下午4时许,乌海能源黄白茨矿业公司020908综采工作面机器轰鸣,随着割煤机匀速旋转,煤流顺着刮板机奔涌而出。共产党员、综采队生产班班长哈斯一边巡查设备运转,一边对同事王贺说:“现在正是迎峰度夏保供关键期,咱不能因工作疏忽影响生产。”这位蒙古族汉子的脸上虽带着疲惫,语气却格外坚定。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哈斯处处以身作则,带领班组攻克技术难题,在保障安全生产的基础上,生产任务月月领先。
当日割第一刀煤时,刮板机突然无法启动。哈斯立刻招呼“机电大拿”王贺排查故障。从转载机到集控室,再到350多米外的临时变电所,井下巷道闷热潮湿,为节约时间,两人一路小跑,汗水很快浸透衣衫。最终他们发现是变频器模块损坏,哈斯又一路小跑取来备用模块,与王贺配合更换,不到1小时便恢复生产。
处理完故障,哈斯顾不上休息,又穿梭在工作面巡查隐患、协助岗位作业,临近下班时,他在转载机机头处听到异响。
“杜师傅,点动转载机,停……”哈斯凭借经验判断链条出了问题。马上交接班了,面对老杜“让下一班处理”的建议,他摆了摆手:“保供是当务之急,不能给后面兄弟留难题!”排查确认链条断裂后,哈斯立即调配人员:“杜师傅和刘伟留下,其他人升井,咱们把问题解决了再下班。”三人协调配合,不到1小时便接好断链,下一班工友正好完成开工准备,实现了生产无缝衔接。
看着下一班的工友依次开启皮带机、转载机、刮板机、割煤机,闪着亮光的乌金又继续在巷道里顺畅地奔腾流动,哈斯和工友长舒一口气,身影融入升井的暮色里。
在数百米井下的生产线上,正是无数像哈斯这样的共产党员,把难题留给自己,把责任扛在肩头,用行动践行着初心使命,汇聚起保障能源稳定供应的坚实力量。
(刘春霞 付兰伟 王艳艳)
小事不出楼 有事找蔡叔
本报记者 丁宇婷
“蔡叔,我家天花板又渗水了!”雨天刚过,海南区拉僧仲街道新世纪社区国税小区5号楼居民的求助电话,让蔡凤荣的心悬了起来。这位65岁的老党员踩着湿滑台阶直奔顶楼住户。
国税小区建成于1998年,属于无物业老旧小区。近年来,国税小区从“无人管理”变为“居民自治”。楼栋长蔡凤荣经常去居民家走访,沟通解决居民的问题,小区内32户居民早已习惯大事小情都找蔡凤荣。
近日,国税小区5号楼顶楼漏水问题成了居民的“心头病”。老化的防水层在雨后已经不堪重负,半数顶楼居民家中墙面泡发、墙皮脱落。蔡凤荣踩着梯子逐户查看,在笔记本上记录着受损情况。“必须尽快修。”他连夜拟定修缮方案,找居民商量分摊修缮费用。
挨家挨户的动员比想象中艰难,居民对分摊费用面露难色。“钱我先垫上,别耽误了修缮!”连续三天,从早到晚,他楼上楼下不停奔波,算面积、讲方案、解顾虑,终于凑齐修缮资金。
施工期间,蔡凤荣成了临时“监工”。汗水浸透了衣衫,他始终守在现场,一会儿提醒工人注意安全,一会儿帮忙搬运材料。崭新的防水层铺设完毕,居民们自发送来绿豆汤,“蔡叔,喝口解暑。”
手机24小时待命、存着每家联络方式、随身携带维修工具包……这位老党员,用脚步编织起小区的“守护网”。谁家水管爆裂、哪户门锁故障,微信群里一声呼唤,总能看见他匆忙赶来的身影。这位老党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永不褪色的奉献精神。
如今的国税小区,“小事不出楼,有事找蔡叔”成了居民与蔡凤荣最暖心的约定。暮色中,总能看见蔡凤荣在单元楼间巡查的身影。这位老党员不顾疲劳,辛苦奔波,不仅为居民解决了一件件难题,更筑牢了邻里间信任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