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彪:用色彩描绘艺术人生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7-01 09:53:32

郎彪在户外写生。

油画 《片刻的闲暇》

■弘扬北疆文化 赓续中华文脉 乌海文化人

本报记者 赵荣 文/图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乌海,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黄河文化、书法文化、赏石文化等在这里风云际会,沉淀且绽放出熠熠生辉的“本土文化”。

厚重的文化土壤也孕育出一批优秀文艺工作者。在他们中间,有书法家,有画家,有作家,有舞蹈家,有摄影家,有曲艺家,有工艺美术大师……他们造诣精深,成就斐然,是专业上的佼佼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引领者。

见贤思齐,为了向榜样学习,《乌海日报》推出“乌海文化人”系列访谈,以专访的形式走进文化人物的华彩人生,去努力探寻他们执着向上、砥砺前行的人生轨迹,近距离倾听和深层次挖掘他们生命中的闪光点,借此给人以启迪,激发出催人奋进、永不言败的正能量!

在喧嚣都市,他是特立独行的观察者。穿梭街巷的外卖员、逆行火场的消防员……在他的笔下绽放出动人的光芒;斑驳的老式平房,爬满岁月痕迹的砖墙与褪色的木门,在他的画布上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展示着年代的记忆与温度。他用色彩与线条,让平凡者的故事、旧时光的温度,在画纸上闪闪发光。他就是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会员、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郎彪。

与自然为伴乐趣无穷

夏日清晨,市运动公园的树荫下,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一片片金色的光斑。郎彪背着画夹,领着一群孩子东看看、西瞧瞧。“仔细看绿叶边缘锯齿状的线条,像什么?”他蹲下身,用笔轻点纸面,示范着树叶的画法。孩子们聚拢在一起,看铅笔在画纸上沙沙游走。有人突然惊呼:“老师!蜻蜓停在花苞上了!”郎彪笑着说:“你可以观察它,看清翅膀上细密的纹路。”微风拂过,一个个小画家开始专注地描摹……

郎彪称,生活中他最喜欢到东山、卡布其、下海勃湾等地写生。“我生长于通辽的一个小县城,那里没有高楼大厦,最多的就是红色的砖瓦房、电线杆等质朴的事物。而乌海的周边,错落的红砖房、斑驳的电线杆、遒劲的沙枣树以及穿梭其中的猫狗,共同编织出充满烟火气的图景。走在那里,儿时的熟悉感涌上心头,聊以慰藉我的思乡之情。”他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这些承载着岁月记忆的平房也在逐渐消失,我穿梭其间,试图用画笔留存这份即将消逝的温暖。”

与此同时,他还喜欢隐匿于公园的角落,将亭台楼阁的雅致、居民休闲的惬意收入画中,在记录城市变迁的同时,也深刻感受着生活的美好与温度。

这些日常画作被统一收入“速写乌海”郎彪写生作品展,陈列在乌海青少年创意园的书画长廊中。“我想用画笔定格这座城市的地标建筑与人文景观,让更多人领略乌海独特的魅力。去年春日启程,历时一载有余,我已完成百余幅写生作品,用艺术的语言勾勒出这座城市的万千风华。当我把该系列作品通过网络平台分享时,得到了不少网友的支持,一些乌海学子看到后留言,称那是他们熟悉的家乡。我顿时觉得身为一名艺术工作者,同样背负着传递城市文化的使命,打算将‘速写乌海’这个系列一直创作下去。”郎彪说,“绘画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我值得托付终身的热爱。在我迷茫、困惑、失意彷徨时,它总能成为我心灵的慰藉,滋养灵魂,让我在艺术的浸润中不断成长,成为更丰盈的自己。”

用画笔点亮人生之路

对于孩童来说,喜欢涂鸦是天性,郎彪亦不例外。小时候,他最喜欢照着课本的插图在空白处勾勒其轮廓。初中时,两个要好的同学手工特别棒(其中一人考上内蒙古师范大学雕塑专业),他们能把菠萝样式的雪糕壳连接、粘贴,做成变形金刚。“我不会做手工,也帮不上忙,只能站在一旁看着,心里满是惊叹和羡慕,但他们的创造力对我影响特别大。”郎彪说,“咱手工不行但画画好。他俩除了爱做手工,还喜欢画连环画、做小人书。于是,我们三人一拍即合,一起编故事,画‘小人打架’。然后将画好的画装订成册,在班级内外传阅。”

不知不觉中,郎彪绘画的功力渐长,不仅自己班的板报被他包揽,外班也常请他帮忙。一次,美术老师到班里挑选喜欢绘画的孩子,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指着他说“郎彪画画好,老师,您选他。”当时,学校提供教室,供学生们在上学期间学画。到了暑假,郎彪等众多爱画画的孩子都来到校外美术班继续学习。据他回忆,美术班里并不按年龄段分班教学,小学、初中、高中的孩子们一起学画,大家比学赶超,以画技论高低,画室里为数不多的书籍都被翻得掉了页。有高中的师哥、师姐从市里回来,年龄小的孩子们崇拜又新奇地围着他们问东问西。师哥师姐们在画画的同时,也会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指点弟妹们不断进步。

读初中时,郎彪的表哥辍学去沈阳某饭店学厨。亲戚见郎彪的文化课成绩一般,便劝其父母早作打算。郎彪听后,对母亲说:“我虽然学习不好,可这么小就走出学校当保安、学厨师,岂不是一辈子只能做这些了,今后连选择的余地都没有。”听了他的话,母亲仿佛吃了定心丸,决定支持他继续读书、好好学画。

回顾过往,美术就是郎彪人生的敲门砖,让他的人生发生了重大改变。高中时,他的数学成绩非常差,为此,还专门从初中数学开始重新学起,但仍不见起色。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努力汲取文化知识,最终以文化课470分的成绩考入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美术教育专业。“当时最有意思的是,很多人认为我们仅需很低的分数就能上大学,特别容易,其实并非如此。”郎彪说,“同样的时间里,我们需要付出双倍努力,不停地画画的同时,还要挤出时间学习文化课,一样是在书山题海中熬过,做的卷子不比普通考生少。”

从分拣台到讲台的蜕变

俗话说,只要肯努力,任何时候都不晚。郎彪厚积薄发,不断学习,基本功非常扎实。

一年暑假,老师布置了绘画任务,要求开学时交10幅作品。回到家的郎彪每天骑车十几公里到郊区、野外画画。开学时,他的作业被老师单独挑出来展示,并说“画得好不好,用没用心,画面会说话。你们看,郎彪的作业一看就特别真诚,没有堆砌之感。”得到老师的表扬,郎彪的劲头更足了。大学毕业时,他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在呼和浩特周边的一所学校担任美术老师。

成为美术老师正符合郎彪的专业,教育理论、美术基础、教学实践等方面他都一一学过,教起学生来得心应手。服务期满后,他另谋出路。2011年,恰逢快递速运业蓬勃发展,郎彪很快入职某快递公司,从分拣员、派送员一步步升职为主管。最后,郎彪在女朋友的要求下,回到女友的家乡乌海,成为该快递公司乌达区的负责人。虽然干了多年快递,可闲暇之余,郎彪还从事墙绘等与美术有关的工作,坚持画画。虽然升职加薪了,但工作越来越忙,他没有时间陪伴家人,画画的时间也被不断压缩,感觉生活越来越没滋味。究竟是满足现状,还是打破僵局?一道选择题摆在郎彪面前。最终,他果断选择辞职,入职我市一美术学校,先后负责高考培训、青少年美术教育等工作。

每次上课前,郎彪都要做好视频、图片、PPT等教学材料。“孩子贪玩是天性,想要他们在一堂课中有效地融入进来,方法很重要。”郎彪介绍,每次上课前,不能直接干巴巴地讲课,而是要先开展一个10分钟左右的小练习,让孩子们画个水杯、茶叶桶等物品,起到收心的作用;然后进行艺术鉴赏,包括中外美术家的故事、代表作的欣赏等等,这样的小知识要慢慢渗透;紧接着才是讲课、示范、画画,由易到难逐步引导。他自豪地说:“我带的孩子在班级乃至学校都是美术方面的佼佼者,在水彩、版画、泥塑等方面的见识和创作经验非常多。”

在创作中,郎彪更倾向于外卖员、消防员等冲锋在一线的人员。他说:“美术要为人民服务,歌颂的就是普通人。外卖员身着黄色、蓝色制服,色彩鲜艳,很容易入画。”

平时,他最喜欢在万达广场附近转悠,观察外卖员的工作状态,用眼睛观察、用手机拍摄、用画笔描摹。想要了解消防员在救火现场的状态,大多时候是通过视频,实际场景却很少。可有一次,恰逢小区车棚起火,他家住宅又挨着车棚,下班回家的路上看到家的方向浓烟滚滚,郎彪便快跑回去。当时消防车、消防员已经就位,他们拉动水管,毫不犹豫向前冲的样子让人动容。郎彪这次可算是零距离观察了一回,到家后便着手创作,并把心得分享给学生们。

“当这种充满正能量的画面以绘画的形式呈现,既是对他们的肯定,又对群众有积极的带动作用,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他说,“我们作为传播的纽带,在对艺术保持纯粹热爱的同时,也向社会传递着青春的温度与力量。”

人物小传

郎彪,内蒙古美术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油画学会会员、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2016年,作品《构成婺源》获乌海市写生作品展油画一等奖;作品《室韦冬日》入选“中国梦·2016艺术草原”全国美术作品展。

2017年,作品《守望热土》入选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内蒙古美术作品西部展。

2019年,作品《赤骏系列之驰骋》入选2019“弘扬蒙古马精神”系列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油画作品展。

2020年,作品《远处的红房顶》获“2020写生内蒙古”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作品《夏末·生长》入选2020内蒙古自治区油画作品展览。

2023年,作品《秋·如画乌海》入选内蒙古草原油画院2023油画写生作品展。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