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过后 当心“诈骗”密集来袭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6-30 12:06:34

本报记者 赵荣

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考生们在放松之余,找个兼职提前体验社会生活、研究填报志愿、挑选适合自己的专业,个别人还想着能否走个“后门”,顺利入学。殊不知,孩子和家长开启另一场焦灼的同时,骗子也盯上了他们,兼职赚钱轻松高效、假冒教育部门发放助学金、谎称有内部指标补录,甚至还冒充高校伪造录取通知书……各种骗局层出不穷。

一桩桩、一案案,都在敲响警钟。提醒学生和家长,别让侥幸心理占据上风,要牢记反诈“四不原则”,即不轻信、不点击、不转账、不泄露个人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落入诈骗陷阱,让这个假期真正成为青春的美好序章。

兼职刷单皆为骗局

高考结束后,不少考生就开始给自己规划,准备找个兼职工作,这样既可提前积累社会经验,又能赚点零花钱。然而,走了一圈发现店家们一听说是暑期工,纷纷摇头。

考完试,考生小敏在家休息了一段时间,感觉特别无聊,就想着找份兼职干。本以为年轻、有干劲的她找份工作应该不难,可走进招聘的服装店、眼镜店等门店,店长们都表示“不招暑期工”,问及为什么,有人说“没为啥,就是不要。”也有人称“暑期工同样要耗费时间培训,能上手没几天就离职了,不划算。”最后,得知一家蔬菜店招理货员,可以接受暑期工,小敏又不想干。

四处碰壁的她打算在网上找兼职,有的招会电脑打字,整理小学试卷和知识点的;有高薪兼职,但不说干啥的;也有标明轻松赚钱、购物刷单的。五花八门的兼职信息,仿佛找个兼职很容易。“我想着购物刷单简单,买了东西店家付款,我只转个手就能赚钱,很容易。刚上来,人家就要姓名、身份证、银行卡等信息,我感觉不对劲,赶紧删了对方微信。”她苦笑道,“妈妈得知后骂我,天上掉馅饼咋就那么巧砸中你?自己好好想想,别动不动就轻信他人。”

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民警孔繁盛介绍说,寒暑假工不是长期工作,所以岗位势必少,一般都与体力劳动有关。如果找到工作,一定要问清楚工作待遇、工时、薪资发放时间等情况,工作地点在哪儿,如果需要交培训费、保证金、服装费或者押身份证之类的,那还是别去了。

同时,涉世未深的考生们还需甄别那种以“高薪兼职”“轻松赚钱”为诱饵的诈骗。通常,骗子先通过小额返利获取被骗人信任,再要求“垫付资金刷单”,被骗人付款后便失联。提醒所有人:任何要求“先垫付后返款”的兼职均为诈骗,尤其要警惕“高佣金”“零门槛”等话术,保护好自己的钱包。

花钱补录类不可信

高考成绩公布后,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在孩子高考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很多家长都寄希望于跑关系、走“绿色通道”。然而,一些诈骗分子瞅准这个时机,编造出“分数不够,花钱包录取”“分数太低,修改分数”“内部指标,限定预购”等各种各样的高考骗局。

前几天,市民王女士收到一条消息,称孩子“高考分数异常”,可点击某链接查询。“我停下车仔细查看,开头写着‘内蒙古教育’,然后才是主要内容,细看之后才发现发送信息的号码是一长串不熟悉的数字,才断定这是诈骗信息。”王女士心有余悸地说,“看到这条信息,我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相信在高考季,很多家长也是如此,而骗子也就是抓住这一点。如果我没有仔细看就点击信息中的链接,很可能就会掉进陷阱。”

孔警官称,骗子发送“查分异常”短信后,家长如果入局,接下来会说,可通过“关系”更改高考分数,引导其添加微信、QQ等联系方式。对方会展示伪造的成绩截图骗取信任,诱导受害人支付“改分费”。声称能“提前改分”“内部指标录取”“大数据包上名校”统统都是骗局,骗子还会伪造查分网站、假冒录取通知,蒙骗考生和家长。大家一定要认准官方渠道,警惕陌生链接和转账要求。

每年高考季,总有部分学生和家长寄希望于跑关系,通过送礼物、多花钱来达成上大学、上好大学的目的。但事实已经证明,这种做法根本行不通,任何存在这种想法的人都可能成为别人的“韭菜”,而送出去的礼物和金钱都会打水漂。只有守住钱包,不信“捷径”,才能护你平安升学。

在此提醒广大家长,如果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要注重孩子平时的学习,做好引导监督才是孩子取得好成绩的保障,孩子的高考分数才是孩子考上大学的真正凭据。没有成绩说话,一切都是空谈。

额外补贴谨慎核对

买车会出现“汽车退税骗局”,看病治疗容易接到“医保退费”电话,而这一阶段,骗子已挖好了“教育补贴”“有偿申领助学金”的陷阱等待“猎物”上钩。

准大学生小贺告诉记者,前几天他接到一个电话,对方称是教育局工作人员,因小贺符合教育补贴标准,可到ATM机上激活账户、领取补贴。“接电话的时候我爸在身边,他一听能领补贴便知道对方是骗子,让我继续听,看对方准备干什么。当得知需要到ATM机操作时,我们说你等等,得半个小时到。对方准时又将电话打了过来,再得知我们识破骗局后一言不发地挂了电话。”小贺笑着说,“我没有被骗是因为自己的分数压根不可能给什么补贴,即便是给也肯定会通过学校、老师发放。而我们接受过反诈宣传,知道不贪小便宜才不会吃亏,一切与金钱有关的操作均是诈骗。”他希望通过此事提醒更多人。

孔警官称,不法分子冒充教育局、财政局工作人员,非法获取考生信息后,会通过电话准确报出考生信息,以“领取教育补贴需激活账户”为由,诱骗考生或家长至ATM机操作转账。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教育补贴发放需经多级部门审批,不会通过ATM机激活或转账。接到类似电话时,务必联系学校或向教育部门核实,切勿轻易转账。

与此同时,也有不法分子冒充高校或教育部门人员,以“缴纳好处费可申请助学金”为由,诱骗考生家长转账,收款后便失联。“国家助学金申请无须任何费用,若接到相关电话,应立即拨打当地教育局或学校资助中心电话核实,切勿轻易转账。”孔警官表示,要不轻信、不点击、不转账。因为官方事务从不通过短信、电话私下通知,涉及考试违规、录取等事宜必走正规流程;查分、志愿填报等操作认准教育部门官方平台,拒绝陌生链接;任何以“保证金”“激活账户”“补贴申领”名义的转账要求,均需核实真伪。

注意保护个人隐私

准大学生即将步入新的城市,面对陌生的校园环境、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虚拟的网络世界,初出茅庐的他们可能由于缺乏社会经验而轻信他人,从而落入精心设计的骗局。

市公安局新闻宣传科齐越介绍,曾发生过学生在网上看到收购、租赁银行卡广告后,因贪图小便宜,将自己的银行卡租赁给对方,为了千余元的蝇头小利,最终面临刑事追责的案件。“大学生群体刚刚取得身份证、银行卡的支配权,但社会经验欠缺、贪小便宜、法律知识淡薄,很容易被骗。”齐警官称,不法分子以“高价收购出租银行卡,每张数百元”为由,诱骗考生提供个人卡片,用于电信诈骗、洗钱等犯罪活动,而个人沦为诈骗帮凶却不自知。

提醒所有人,妥善保管银行卡、身份证、验证码等信息,不随意向陌生人泄露,不出租个人金融账户。出租、出售、出借银行卡均涉嫌违法,若银行卡被用于犯罪,持卡人将承担法律责任,切勿因小失大。

与此同时,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准大学生还需时刻警惕隐私泄露的风险,从密码管理到网络授权,从社交分享到废弃物处理,要筑牢个人信息防护墙。

齐警官介绍,身份证、驾驶证、护照等证件是个人重要信息的载体,不应随意泄露,要小心保护,避免将其信息透露给他人,防止丢失或被盗用。在设置密码时,避免使用简单的生日、电话号码等容易被猜测的密码,可选择包含字母、数字、特殊字符组合且不少于8位数的密码。最好定期更换密码,不同账号、平台使用不同的密码登录。连接公共Wi-Fi时,避免进行敏感操作,如登录银行账户、购物等,因为公共网络的安全性较差,容易被不法分子窃取信息。

此外,在社交平台上谨慎发布个人信息,如家庭住址、学校名称、具体行踪等,避免过于详细地分享自己的生活,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跟踪或骚扰。对于含有个人信息的废纸、快递单等废弃物,可以使用碎纸机将纸张粉碎,或者涂抹掉快递单上的个人信息后再丢弃,防止他人从这些废弃物中获取个人隐私。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