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6-18 09:52:44
钟建邦
故乡是我珍藏的精美记忆。
我时常试图用感人文字串联成永恒的诗句,却总感觉千头万绪无从下笔,每每只能在书案上留下枯燥乏味的只言片段。
徐徐回眸中凝望,那座位于东风村南边的烽火台、那条养育巴音陶亥人民的黄灌渠,是我和小伙伴们每到夏天玩不够的乐园;还有我曾经就读过的农场小学和鄂托克旗第二中学以及我曾经工作过的巴音陶亥中学,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无不充满着我的记忆;而那一届又一届毕业后走向社会的学生,又无不装点着我青年时期的理想与信念。
故乡的大地叠印着我或深或浅的足迹,烙印着我无邪童年的欢乐意趣、懵懂少年的无知狂想、青年时代的热血沸腾、壮年时期的沉稳豁达。
巴音陶亥,我的故乡。蒙古语意为“富湾子”。在这片故土上,我生活了五十多个春秋,有着浓浓的情,厚厚的意。五十年来的风雨历程、艰难跋涉和故乡的发展变化,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1965年,为开发巴音陶亥,中共鄂托克旗巴音陶亥水利工程委员会成立。1966年,从鄂托克旗东部区5个人民公社移民2500余户,共1.2万人迁到巴音陶亥,建设新的家园。昔日的巴音陶亥,遍地柏茨圪蛋、黄沙漫漫,晴天灰蒙蒙,刮风沙打人,有一句顺口溜总结说:“全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虽说这样形容有点夸张,但足以说明当时的气候是多么恶劣。移民刚搬迁来时,人们住的是茅庵房,吃的是靠国家供应的玉米、高粱、红薯干、糖渣菜等,可想而知生活是多么艰苦。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平整土地、开渠修路,三千民工齐上阵,一字长龙排开在七十里的干渠上。没有机械设备,全靠肩挑人拉,用了三年时间建成了一条养育巴音陶亥人民的黄灌渠,也叫“幸福渠”。有了水就有了希望,人们一边开荒种地,一边生产建设,民居、学校、医院、供销社、粮站陆续建了起来。记得当时,水利工程委员会的干部高玉祥老师还写了一首歌鼓励人们,歌词大意是,巴音陶亥好地方,西靠黄河东靠粱,海海漫漫米粮川,塞北江南鱼米乡……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我在此生活了五十余载,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巴音陶亥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早已圆了鱼米之乡的美梦,现在正向着乡村振兴的大道奔跑。
一棵树平梁焕发出生机勃勃,方圆一百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起了花园式的现代化工业园区,厂房有序排开,生活区楼房崭新,成为巴音陶亥镇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宽阔的柏油路穿乡而过,道路两侧,一幅幅各具鲜明特色的主题文化墙绘夺人眼球;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环境美化行动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村村都有健身活动场地,各种活动器材应有尽有,家家户户都安装了水冲厕所;村里村外的杨树、柳树、槐树、紫叶李郁郁葱葱。
最引人注目的是市第二十三中学,这是我的母校,也是我曾为之奋斗过的地方。前不久,我与同事受海南区老科协的邀请,去给学生做科普讲座,走进学校大门,映入眼帘的是花园似的校园。一座座高大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和学生餐厅,在花草树木的掩映下,更添风采。看着眼前的校园巨大的变化,我不禁由衷地赞叹:一所农区学校能有这么好的办学条件,都是国家实施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和乡村振兴带来的好处啊!
故乡巴音陶亥镇,五十多年的变迁,你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繁荣。人们说,乡情总是令人难忘。是的,我的乡情就是一首难忘的歌谣,时时在我心中奏起爱的旋律。故乡那座古老的烽火台,那条养育巴音陶亥人民的黄灌渠,那淳朴善良的乡民们一张张带着温暖笑意的脸,这一切,都已融入我的乡情爱歌里。
乌海日报社 | 2025-06-11 09:29:16
乌海日报社 | 2025-06-03 09:18:07
乌海日报社 | 2025-05-28 10:04:20
乌海日报社 | 2025-05-20 09:1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