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传承文明 照鉴未来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5-22 10:13:57

市博物馆展厅。

孩子们展示自己制作的油纸伞。

“墨刻骁魂”活动现场。

给未来明信片盖印章。

张文杰 文/图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刚刚过去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

时代潮涌之下,博物馆如何在“变”与“不变”中找准自身定位?对此,记者走进市、区两家博物馆,听馆长和工作人员讲一讲两家博物馆如何积极探索文物内涵的延展途径,通过多种形式给大众营造多元化的文化体验。

是博物馆,也是“大学校”

5月11日,星期日,在市博物馆内一场别开生面的手工实践活动正在进行。参加活动的多是亲子家庭,孩子们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用五彩螺钿片制作精美的手链,作为母亲节送给母亲的礼物。在此之前,大家还跟随博物馆的讲解员细致观摩了宋代定窑白釉刻萱草纹玉壶春瓶、清代《教子图》铜镜等文物,了解古文物中对于“母亲”的深厚诠释。

市民李俊说,只要有时间,他就一定会带着孩子来参加这样的活动。近些年,市博物馆经常借助传统节日举行各类活动,寓教于乐,让人们在欢庆节日的同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市博物馆工作人员王家儒就给记者介绍了春节期间博物馆里举办的一次活动:“我们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了‘墨香染巳岁 拓福迎新春’拓字体验,老师为大家生动讲解了拓印的历史渊源、方法和技巧,参与者在大红纸上拓印出一张张寓意吉祥的‘福’字。体验活动不仅让市民群众感受到了拓印这一古老技艺的文化底蕴,也增强了大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文物与市民的互动,让博物馆不再是静态的文物存放场所,而是成为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动态载体。李俊记得上一次带孩子来参加的是“给未来寄明信片”活动:“孩子们把写着自己美好愿望的明信片盖上博物馆的套色印章,投入邮筒,期待着未来有一天可以收到,这对孩子来说是特别有意义的一件事。将古老的文物造型制成套色印章,既完成了对文物的再创作,也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诠释。”他说。

市博物馆馆长张胤洲说:“在数字化、智能化的趋势下,博物馆同样需要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为了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火’起来,我们不断挖掘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让传统节日与博物馆文化相结合,是对文化记忆的重构与延续。”

海勃湾区博物馆也经常通过展览、互动体验等多元形式,增强市民的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馆长盛海霞说:“今年以来,海勃湾区博物馆已精心策划并成功举办各类社会教育活动10场,覆盖公众逾800人次,有效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北疆文化,通过互动体验增强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与认同。”

“我在博物馆里学到了很多,对我来说,博物馆就像一所‘大学校’。”市民张云感慨道。以前,她觉得清明节不过是扫墓祭祖的日子,而当她带着孩子参加海勃湾区博物馆举办的“清明传古韵”活动后,就对这个节气有了全新的认识。“讲解员将清明从单一的祭祀标签中解放出来,着重表现古人亲近自然、踏青出游的春日画卷。在亲子互动环节,还带着我们一同揉制青团、绘制油纸伞,笔尖在伞面上游走,勾勒的不仅是传统图案,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深情触摸。”

“这样的体验感真的太棒了!”张云说:“我们了解了清明的多元习俗,感觉一下子跨越时空,和古人的距离变得触手可及,仿佛能看见他们在春日里踏青、赏景的模样。这场活动,让博物馆不再是陈列文物的冰冷空间,而是一座充满温度与活力的文化课堂。”

与“非遗”结合的奇妙体验

“五一”假期,市博物馆里热闹非凡,多场与非遗相关的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

市民丁宇带着孩子参与了“古法造纸工坊”活动,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她依然兴奋地说:“孩子在网上看到活动介绍就吵着要来,来了之后确实大开眼界。在工作人员指导下,我们把纸浆搅拌均匀、倒入模具、挤压脱水,看着原本的纸浆变成一张张平整的纸,感觉特别神奇。”

5月5日,市博物馆开展了以“墨刻骁魂”为主题的雕版印刷活动,成了假期里的“香饽饽”。活动现场,雕版、油墨、宣纸整齐摆放,参与者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刷墨、铺纸、拓印,不一会儿,雄健的蒙古马、古朴的文字跃然纸上。王家儒说:“很多外地游客路过看到,都忍不住加入。有位游客做完后特别激动,说这是他旅行中最有意义的体验,一定要把作品带回去给家人展示。”

海勃湾区博物馆同样利用假期在非遗传承上发力,他们推出的“卯榫结构探索之旅”主题活动,吸引了众多青少年参与。在北疆家居文化博物馆的展示区,形态各异的卯榫构件让人十分好奇。海勃湾区博物馆工作人员侯天琦介绍道:“我们用图文展板、实物模型详细展示了卯榫结构的历史和工艺,还设置拆装、搭建等互动环节。孩子们特别喜欢这些动手项目,有的孩子花了近半个小时才解开鲁班锁,兴奋地跳起来,还拉着小伙伴分享经验。”

一场场精彩的活动,为市民提供了接触非遗的机会。王家儒说:“看着大家沉浸在雕版印刷的乐趣中,感叹着非遗的精妙,就觉得我们的努力特别值得。”

这些活动不仅让参与者领略到非遗的独特魅力,更让北疆文化随着大众的体验传播开来。“以前只在书上看过蔡伦造纸的故事,这次亲手实践,才真正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像丁宇这样的参与者不在少数,他们在动手实践中了解和体验非遗技艺。

如今,博物馆不再只是文物的陈列场所,更是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张胤洲对此深有感触:“为了进一步发挥好博物馆文化传播的作用,我们馆通过打造与非遗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大众视野,在创新中实现传承与发展。同时也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慢慢融入现代生活,让人们感受到非遗就在我们身边。”

当“博物馆文化”走进校园

“五一”前夕,海勃湾区博物馆结合地域特色,推出“煤城嫩芽”劳动节主题活动。盛海霞表示:“我们充分挖掘馆藏特色,以乌达二叠纪化石为切入点,带着孩子们‘穿越’到亿万年前的植物王国,就是想让孩子们感受到历史的温度。”

5月13日,在“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前,海勃湾区博物馆将“5・18 弘扬北疆文化”流动展览带进依林小学。活动现场,展板上的秦长城遗址、汉代烽火台等不可移动的文物展示,在讲解员绘声绘色地解说中,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家乡历史的厚重。侯天琦说:“我们把展板、图片和互动课件搬进教室,用讲故事、做游戏的方式,为百余名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博物馆文化课。”

在嘉豪幼儿园,市博物馆的“植物化石诞生记・亿万年的树叶”印章活动同样精彩。工作人员王家儒说:“我们用20多块展板搭建了一个‘微型博物馆’,用辽代绿釉皮囊壶的故事讲述民族交融历史。当然,孩子们最兴奋的是制作化石印章,把‘树叶化石’拓印在明信片上。”

让知识突破书本的界限,化作可触摸、可操作的沉浸式体验,青少年不再被动接受知识,成为学习历史文化的主动者。依林小学教师万佳欣对互动环节印象深刻:“孩子们以‘我心中的博物馆’和‘我心中的国宝’为主题进行自由创作,博物馆的老师全程指导,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力。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真正让孩子们对家乡的文化遗产有了直观的了解。”

这些活动的开展为校园生活带来了乐趣的同时,也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热爱家乡的种子。侯天琦说:“从煤炭形成原理到生态修复知识,再到亲手种植多肉,孩子们在‘科学探索+劳动实践’中,既体会到动手的快乐,也明白了守护绿水青山的意义。”

从小学课堂到幼儿园活动区,博物馆文化进校园活动正以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打破文化传播的壁垒。“‘听文物故事、看历史实证、做文化传承’的三维教育模式,是我们博物馆资源深度融入学前教育的创新构建。”张胤洲说,“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推进‘行走的博物馆’品牌活动建设,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文化认同的种子在儿童心中生根发芽,为北疆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

博物馆的未来,在于呵护人们心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家园。透过博物馆,人们看见的不仅是文物在历史中的耀眼光芒,也是一座城市人文情怀的底色所在,更是在变革时代中迈向未来的无限可能。它将成为连接历史厚重与未来想象的桥梁,在时间的长河中,照亮我们的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