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残联: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 为特殊群体创造“便利”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5-21 10:05:14

本报记者 张舒怡

当63岁的韩奇独自推着轮椅,第一次沿家门口新改造的无障碍坡道平稳走出楼栋时,她忍不住激动:“以前想都不敢想能自己出门,现在每天都能到外面转转,这种自由的感觉真好!”作为小儿麻痹症患者,多年来禁锢她出行的台阶,如今化作平缓通达的道路。今年市残联给特殊群体在厨房、卫生间里新安装的安全扶手,更让他们日常起居多了份稳稳的安心。

在乌海,这样温暖的改变正惠及越来越多特殊群体。“十四五”以来,市残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为指引,将“一户一案”精准服务理念贯穿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全过程。从前期逐户摸排需求,到个性化定制改造方案,再到严格验收工程质量,每一个环节都倾注着对生命的尊重。截至目前,602.77万元专项资金已为1269户家庭带来改变,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四五”改造任务,让残障人士在家门口就能触摸到生活的温度。

这份温暖不仅延伸至家庭,更在城市公共空间生长蔓延。“十四五”以来,市残联联合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等多部门,组建起一支由残疾人担任“体验官”的特殊队伍。他们走进政务服务大厅、医院、车站、商场等公共场所,以亲身感受为标尺,查找盲道中断、电梯按钮过高、坡道过陡等细微却影响通行的问题。通过现场记录、提交报告、跟踪整改,推动全市公共场所无障碍设施不断优化升级,让城市的脉络流淌着包容,浸润着善意。

法治保障的坚实臂膀同样有力托举着特殊群体的权益。近日,市残联与市中级人民法院共建的无障碍诉讼服务中心,成为残疾人身边的“法律卫士”。从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到诉讼代理,专业司法服务为残疾人解决纠纷、维护权益架起绿色通道,让公平正义触手可及。

普法宣传的春风则吹散了公众对无障碍环境的认知盲区。以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为契机,市残联采取社区宣讲、短视频科普、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让“无障碍不仅是设施更是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如今在乌海,越来越多的市民有了助残意识,公共服务场所工作人员自觉提供便利,共建共享的氛围日益浓厚。

一条条平缓的坡道、一个个稳固的扶手,为残障人士的出行保驾护航;一次次专业的法律援助、一场场深入人心的普法活动,为他们撑起法治保护伞……市残联用实干与创新,将冰冷的法条转化为有温度的民生实践。这座城市正以无障碍环境建设为笔,书写着包容、平等、共享的文明答卷,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有所需的人。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