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时,81岁的张世宏拎着制式古朴的笔帘走进社区老年大学,推开了四楼书法教室的门。他熟稔地取出毛笔,在桌角的一方端砚里蘸了蘸墨,宣纸上渐渐浮现出“莫道桑榆晚”的遒劲笔锋。
这是海勃湾区林荫街道海馨社区的寻常一景。在这个老龄化率逾25%的万人社区,3000余名老人正以“学、乐、为、养”的四重协奏,谱写着新时代的银龄篇章。
歌舞声中共话晚晴
社区三楼的声乐教室流淌出《南泥湾》的旋律,65岁的胡杨合唱团指挥郭文华指尖轻点节拍器,队员们的和声如溪水潺潺。“年轻时在矿上喊号子,现在能唱自己喜欢的歌,算是圆梦了。”她摩挲着褪色的曲谱夹,里面珍藏着从《红梅赞》到《灯火里的中国》等数十份手抄谱。转过走廊,舞蹈室里正上演着别样风景。66岁的张亚清带着二十余位姐妹排练《梁祝》扇舞,水袖起落间,鬓角银丝与绸缎流光相映生辉。“跳舞让关节灵活了,心情也更敞亮了。”张亚清笑称这是“不花钱的养生秘方”。
“社区老年大学现有学员77人,最年长的学员81岁。”海馨社区党委书记王玉静翻开课程表向记者展示,书法、声乐、舞蹈……课程排布得密密麻麻。每个清晨,总能看到老人们拎着帆布袋匆匆赶课的身影,布袋里装着毛笔、老花镜、降压药,也装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银发宣讲传递薪火
下午3时,海勃湾区依林佳苑E区的小广场上树影婆娑,71岁的银发宣讲团成员陈树林手持自制展板讲解惠民政策。“我这把年纪了,还能在宣讲团这个平台上继续发挥余热,我感到特别有意义。”26位银发宣讲员多是煤矿棚改回迁居民,他们独创了“理论+文艺”宣讲法,让政策解读变得活色生香。今年以来,这支队伍已开展宣讲112场,最远走到了50公里外的农区。
温情服务托举晚年
傍晚时分,当陈树林收拾好快板和宣讲稿准备回家时,网格员陈艳丽早已等候在社区门口。她熟练地从随身包里掏出电子血压计:“陈叔,今天讲了两小时,得量量血压再走。”根据“家庭情况清、个人需求清、身体状况清”的“三清”原则,社区对老人们实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定期进行上门走访,全面掌握辖区老人的基本情况和生活服务需求。
贴心的精细化管理延伸至每个生活细节。宣讲团外出前,网格员会检查他们的帆布包:降压药是否足量,保温杯是否装满罗汉果茶,甚至老花镜腿都用胶布加固过。“他们是我们社区的‘活历史’,得护着这些‘瑰宝’继续发光发热。”王玉静指着一面贴满活动照片的墙壁说。(折晓晖)
记者手记
在海馨社区,记者目睹了太多“不像老人”的老人——他们研墨时手不抖,唱歌时气不喘,宣讲时眼中有光。这些生动的个体叙事,拼凑出一幅老龄化社会的美好图景:当社区服务从“被动供养”转向“主动赋能”,当银发群体从“被关怀者”变为“价值创造者”,衰老便不再是生命的损耗,而成为文明的沉淀。这种“服务—参与—再生”的良性循环,或许正是破解老龄化难题的关键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