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画制作。
非遗作品展示。
■弘扬北疆文化 看非遗
本报记者 毕晓敏 文/图
在文化传承的征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宛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民族精神的天空。海勃湾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与使命担当,在非遗保护传承领域深耕细作,通过举办品牌活动、助力乡村振兴、打造教育示范基地、推进非遗进校园以及持续挖掘申报等一系列有力举措,让非遗之花在这片土地上绚丽绽放,为地方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非遗扎根社区
老技艺焕发新生机
走进海勃湾区林荫街道新和社区非遗展厅,百余件展品诉说着北疆文化的厚重底蕴:牛皮烫画上的人物毛发根根分明,蒙医沙疗器具沉淀着草原智慧,漆扇的流光中藏着千年工艺密码……这里不仅是非遗的“藏宝阁”,更成为市民触摸传统文化的新地标。
“社区经常搞非遗宣传活动,我们都很爱参加,既能娱乐,又能学知识。”新和社区居民刘子清在体验完糖画制作后感慨道。社区党委委员杨燕丽介绍,新和社区已打造出包含牛皮烫画、葫芦烙画、扎染等多种非遗项目的“文化菜单”,开设的非遗小课堂更是吸引了许多居民和孩子前来参与体验。孩子们用稚嫩双手画出糖人造型,妇女们学习扎染技法装点生活,退休老人重拾蛋雕技艺——非遗不再是玻璃柜里的陈列品,而是化作居民手中的生活美学。
新和社区还依托辖区近郊乡村游资源富集的优势,着力打造“非遗新和”特色品牌。在海勃湾区政府和千里山镇的政策支持下,新和社区结合市区两级和辖区现有的非遗资源,在注重非遗传承的同时,整合辖区旅游资源。目前,辖区有欢喜小院、嘉旺农家乐等特色农家小院,有嘉旺草莓、甜馨草莓、田园草莓等采摘基地,以及民俗博物馆、百汇源艺花卉等10家乡村旅游资源,并定期开展非遗加研学课堂。
这种活化传承的创新探索,让新和社区在2023年9月获得“自治区非遗传承教育实践基地”称号。如今,“非遗+”的融合模式更延伸出民俗游、研学游等特色路线,农家小院、草莓采摘基地与非遗展厅串珠成链。当蒙古族头饰制作邂逅现代美学设计,当古法手工皂融入养生理念,传统技艺在创新中找到了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
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甜蜜产业酿出共富滋味
在千里山镇,拉风糖工作室的麦芽香气飘出乡村振兴的新故事。这个以吹糖人技艺为核心的非遗工坊,通过“传统技艺+现代运营”的模式,让甜蜜事业结出硕果:8名正式员工年均增收超万元,季节性用工带动10户家庭户均增收8000元,并通过订单农业让周边糖菜种植增产15%。
工坊负责人创新研发生肖糖塑、文创甜品等30余款产品,将街头手艺升级为研学课程。900余名学生在糖稀的拉丝缠绕间,既感受了非遗魅力,又助推了产业发展。这种“指尖经济”的乘数效应还在放大。糖画非遗传承人于治平边指导学生制作边说:“我愿意把这样的文化传承下去,希望更多人接触。”如今,于治平的技艺通过多场校园教学活动传播开来,孩子们制作的糖画作品甚至成为家长们朋友圈的“爆款”。
与此同时,非遗与农业的“双螺旋”发展模式,让海勃湾区走出特色路径。新和社区打造的“七彩新和”志愿品牌,将非遗产品与近郊旅游深度融合,开发出包含漆扇、扎染等元素的旅游纪念品,为居民创造20余个就业岗位,并助推农副产品销售上千斤。
非遗教育全域开花
文化薪火代代相传
在梅庵派古琴的清音中,海勃湾区的非遗传承走出了一条“全域浸润”之路,构建起“特色村镇+实践基地+校园课堂”三级体系:千里山镇获评自治区非遗特色村镇,新和社区成为实践教育样板,而形意拳、毛线钩织等22课时非遗课程,则让青少年在课间操时间习武强身,在劳技课上编织美好。
教育创新不止于传授技艺。“小高讲非遗”系列短视频用4期趣味科普在抖音平台获得数万点击量;非遗展厅里的拓印体验,让典籍中的文字“跳”上宣纸;蒙医沙疗传承人走进社区,将健康理念与传统智慧相结合。这种“活态传承”理念,使得海勃湾区非遗保护形成完整生态链——既有对老阿妈手把肉、中式传统婚礼等新项目的持续挖掘,又有对现存130多项非遗的数字化建档保护。
从非遗年货节上糖画供不应求的热闹场景,到官方媒体镜头里漆扇流转的光影,海勃湾的非遗故事正在书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