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书法作品。
学生在泥塑课上制作泥塑。
■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亲
本报记者 张丽阳 文/图
近年来,乌达区胜利街小学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通过创新教育载体、打造特色活动、加强队伍建设、融合多元文化等举措,引导全校各族师生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营造了浓厚的民族团结氛围,有形有感有效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2019年,该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称号;2023年,荣获“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小朋友们,端午节马上到了,今天泥塑课做个粽子吧!这是我们国家的传统美食……”5月12日下午5时,乌达区胜利街小学的课外活动上,教师一边教学,一边为学生们普及传统文化。
乌达区胜利街小学紧紧抓住课堂主阵地,将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入课堂。教师挖掘各学科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元素,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融入民族团结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地域风情、文化特征等,激发学生的民族团结自豪感。同时,学校每学期开展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工程,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列入师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讲座、专题研讨、书记讲党课,增强全体教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
“每次安排课程时,我都会将情景设置成与各民族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当中了解这些知识,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乌达区胜利街小学教师钟美玲说。
乌达区胜利街小学以校本教研为核心,创设丰富活动载体,延伸石榴籽育人小课堂,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深入人心。晨读时间,学校组织学生朗诵中国古典诗词,音乐课教师组织学唱爱国主义歌曲、红色歌曲,语文、道德与法治课堂常态化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充分利用升旗仪式、国旗下微思政、班队会、七彩星红领巾广播学院、社会实践等活动载体,开展书法作品展览、手抄报比赛、朗诵比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原创童谣征集等活动,激发学生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根植心灵深处。
“学校经常组织学习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最近我们学了56个民族一家亲知识,我还做了手抄报。”一年级1班的学生白晨曦说。
今年,乌达区胜利街小学开展民族团结“十个一”活动,包括国庆节举办一次“民族团结一家亲,我和祖国共成长” 活动,每月组织一次民族团结主题班队会,学唱一首爱国歌曲,课间操开展《小骏马蒙古舞韵律操》活动,读一本民族团结主题书籍,办一期民族团结主题板报,出一份民族团结手抄报或拍摄一幅“家乡美”摄影作品,观看一部民族团结电影,讲一个身边的民族团结故事,举办一次民族团结主题演讲比赛,不断营造民族团结进步的校园氛围,为各族师生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
乌达区胜利街小学还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开展民族政策宣传月、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和民族法治宣传周活动,通过“书记讲党课”“三会一课”、升旗仪式、班队会等做好宣传教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