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
本报记者 贺雅君
近年来,乌海市泽汇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通过自主研究以及与内蒙古农业大学的专家合作,积极开展四合木等沙生植物的室内育苗、原生地育苗、迁地保护等措施,扩大了四合木这类濒危沙生植物的种群数量,持续改善濒危自然植物的“安居”环境。如今,乌海市泽汇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已经成功掌握了四合木、沙东青等多种沙生植物的人工种植技术,让沙生植物从“限量版”变成能大面积移植的“普及款”。
最近,记者走进乌海市泽汇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的育苗基地,只见一株株四合木苗长势喜人,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项目负责人左佩禄一手握着幼苗,一手在花盆里的浅坑上一按,就将一个四合木幼苗移植成功了。
“经过3年的攻关,我们的四合木移植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去年我们成功将2万株四合木植株移植到了包银高铁沿线,还有8万株即将移植,现在看到的这些小苗就是下一步移植的‘预备军’。”左佩禄告诉记者,目前科研团队已成功掌握了四合木、沙东青、霸王、白刺等典型沙生植物的人工繁育技术体系。
针对半日花等具有特殊生态价值的荒漠植物,研究团队计划在今年重点开展繁育技术攻关,相关科研成果将直接服务于区域生态治理工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记者跟随左佩禄带来到另外一个大棚。与前一个大棚不同,这个大棚的温度明显要低,而且大棚里接近地面约1米处没有覆盖棚布,“这是在模拟半日花在野外的生长环境,通过设置不同的对照组来确定最适宜半日花生长的温度。”左佩禄告诉记者,自2022年起,他们就肩负起了沙生植物的扩繁研究工作,希望将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沙生植物运用于区域生态治理工程。
“以前对于沙生植物的研究大多拘泥于实验室里,我们的研究让这些植物从实验室走向了生活和生产中,并通过大规模的培育,将这些植物运用于生态修复工作中。”左佩禄说,“今年我们的主要攻坚科研项目是半日花的品种选育与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同时,我们将同步开展沙地适生植物规模化培育工作,计划培育沙东青10万余株、霸王10万余株、白刺5万余株,为区域生态修复提供优质种苗资源。真正将‘限量版’的沙生植物变成能大面积种植的‘普及款’。”
如今,众多经过人工培育的沙生植物,已经在我市的绿色矿山和荒漠化治理区安家落户。这些新生的沙生植物“宝宝”们,将接替它们的祖先,继续守护这片生长与生活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