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空气源热泵。
■统筹“五区一河”治理之打造美丽农区系列报道
本报记者 刘春霞 文/图
【编者按】 今年以来,“五区一河”治理正绘就城市发展的崭新蓝图,而美丽农区建设则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农区大街小巷的环境整治,到清洁取暖改造为冬日带来温暖,从农区饮水品质的持续提升,到耕地保护与控药控肥守护“舌尖安全”,再到农业节水增效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每一项工作都与农区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本版推出“统筹‘五区一河’治理之打造美丽农区系列报道”,深入挖掘建设过程中的典型经验、感人故事与突出成效,全方位、多层次地呈现美丽农区建设的生动实践,为推动我市乡村全面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凝聚智慧与力量。
④
5月的乌海农区,草木葱茏,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气息。在海南区巴音陶亥镇渡口村四道泉村民小组,刘振平仔细擦拭着空气源热泵,窗台上的绿萝正沿着设备支架舒展新叶。“刚过去的冬天,屋里一直保持20℃左右,再也不用和煤炉子打交道了。”说起“煤改电”改造后度过的第一个供暖季,刘振平用“干净、省心、省钱”概括。随着我市“煤改电”工程的深入推进,清洁能源正悄然改变着乡村的取暖方式,一幅“温暖宜居、生态美丽、产业兴旺”的乡村全面振兴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
政策落地:从“顶层设计”到“精准推进”
曾经,“户户烧煤、家家冒烟”是农区冬季的真实写照,不仅污染环境,还存在一氧化碳中毒等安全隐患。2021年起,我市启动燃煤住户清洁取暖改造工作,一场关乎民生与生态的“取暖革命”拉开帷幕。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确定11410户纳入清洁取暖改造范围。其中,9371户采取“煤改电”方式实施改造,截至2025年4月,“煤改电”已完成改造9237户,占计划改造量的98.6%,仅剩乌达区134户进入收尾阶段。
政策推进中,我市创新采用“试点先行+现场观摩”模式。在海勃湾区千里山镇,为了加快改造进度,相关部门人员一边入户走访宣传政策,一边按照先易后难的顺序为村民安装设备,并在各村建设样板间,组织村民现场体验空气源热泵的恒温效果,让村民切实体验到使用“煤改电”设备带来的好处,逐步提高村民安装的积极性。
“刚开始大家不敢尝试,怕费电、怕不暖和。”区住建部门工作人员回忆道,“后来我们建了样板间,组织大家实地体验,村民们才打消了顾虑。”
为保障工程进度,我市建立周调度、周通报和工作提示函等机制,多次召开协调会,解决电力改造、路面修复等难题。乌海千里山供电公司员工放弃节假日,加班升级电网,满足大功率取暖设备稳定运行。“要让群众改得放心,必须打好电力基础。”该供电公司工程专责杨钢说。
生活蝶变:从“烟熏火燎”到“智能恒温”
走进海勃湾区千里山镇团结新村农户苏小环的家,只见窗明几净,暖意融融。“以前烧煤的时候,家里到处是煤灰,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捅炉子、铲煤灰,半夜还得起来加煤,温度忽高忽低,根本睡不好觉。”苏小环一边擦拭着空气源热泵,一边说,“现在好了,2023年安装了这个设备,100平方米的屋子一冬天电费才2000多元,温度自己调节,晚上睡觉再也不用操心炉子了。”
“煤改电”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成本的下降,更是生活方式的全面升级。过去冬季燃煤取暖时,农户需每日凌晨添煤、夜间巡炉,室内温度波动大,且存在一氧化碳中毒风险。如今,空气源热泵通过“低谷电价+智能温控”模式,夜间14个小时每度电价格仅需0.165元,配合设备“按需供热”特性,户均年取暖费用降幅达30%—50%,且实现24小时恒温。
为确保居民“用得好”,我市建立了“市—区—村”三级售后网络,设立了9个售后服务中心,并储备各种机型及足量的易损零部件,便于居民后期设备出现问题得到及时更换;每个村张贴“煤改电”便民服务公示牌,设备上贴有售后服务电话及联系人信息等;施工企业组建技术团队加入居民微信群,随时关注群内动态并及时做出回应,出现设备故障后及时安排专业人员上门进行维修。
“过去一冬天要扫出半吨煤灰,现在一个礼拜不擦家具都没灰。”苏小环说。清洁取暖改造后,农区居民告别了烟熏火燎的取暖方式,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有了明显改善。
生态红利:从“散煤污染”到“低碳宜居”
随着散煤堆、煤渣堆消失,村道变得整洁,院墙重现本色,农户院里也变得干净。海南区拉僧庙镇赛汗乌素村党委书记王二占说:“往年冬天路上全是煤渣,开春得组织大扫除。现在环境好了,连苍蝇蚊子都少了。”
政策的持续发力,让“低碳生活”成为乡村新时尚。海勃湾区开展“节能达人”评选活动,农区居民通过微信群分享错峰用电技巧,单户最高年省电300度;海南区探索“光伏+储能”试点。实践证明,清洁能源不仅是取暖方式的革新,更成为乡村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在曾经以煤炭闻名的乌海,这样的变化尤为珍贵。“小时候冬天出门,鼻孔里都是黑灰。”刘振平说,“现在孩子们放学路上能看见晚霞,这才是真正的‘乌海蓝’。”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交出亮眼的“蓝天成绩单”,空气质量创下四个“历史最优”。其中,PM_10、SO_2、CO浓度分别为76微克/立方米、20微克/立方米、1.3微克/立方米,达到历史最优水平;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15,实现了历史新低;我市收获了294个优良天数,优良天数比率达83.9%,优良天同比增加了15天。
从“烧煤取暖”到“绿电送暖”,我市的“煤改电”工程既是一本经济账,更是一本生态账、民生账。清洁取暖不是简单的设备替换,而是乡村全面振兴路上生活方式的革命。在清洁能源的滋养下,乌海的乡村正以更清洁、更温暖、更宜居的面貌,迈向充满希望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