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春霞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响应自治区号召,深入实施助企行动,从政策扶持到金融创新,从优化营商环境到解决企业实际难题,我市正以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助力企业跑出发展“加速度”,推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走进我市各大产业园区,处处是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乌海市榕鑫能源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焦化厂厂长刘彦军正穿梭于各个生产车间,查看设备运行情况。刘彦军说:“今年市里的助企行动让我们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支持,各项政策快速落地,为我们解决了不少后顾之忧,项目推进顺利,这让我们对企业实现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充满信心,相信一定能走出一条绿色低碳转型多赢之路。”
为了确保助企政策精准落地,我市不断完善企业政策“直达快享”和诉求“快速响应”机制。相关部门主动深入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困难,将各类助企纾困政策第一时间送到企业手中。同时,通过“政企恳谈·早餐会”、企业建议直通车、“蒙企通”等平台,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及时收集并解决企业提出的问题,实现问题收集、办理、反馈、跟踪回访的闭环管理。截至目前,我市2025年计划组织实施的233个重点项目中,109个新建项目涉及主要前期手续共1308项,已办结968项,手续办结率达到74%。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我市全面推行重点投资项目全领域、全流程帮办代办服务,制定出台相关工作运行机制和监督评价机制,推动帮办代办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运行。目前,我市已为840家投资企业提供帮办代办服务,累计办理登记设立、项目备案、施工许可证核发等帮办代办事项1200多件。政务服务方面,738个事项实现“免证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由40项精简至27项,政府投资项目和一般社会投资类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大幅压缩,连续4年上榜中国地方政府效率“百高市”。乌达区试行推出门头牌匾审批全程网办服务,截至目前已完成600余件审批,真正做到“不见面、网上办、零次跑”。我市还深入推行“告知承诺+容缺受理”审批服务模式,公布309项“容缺受理”清单,大幅压缩审批时限,提升经营主体便利度。
金融支持是助企行动的关键一环。今年,市财政局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优化营商环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针对重点企业电费支付压力大、融资难等问题,市财政局推动蒙商银行乌海分行创新推出自治区首例“电能通”贷款。这一创新金融产品的推出,实现了“银、电、企”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为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市人社部门开展企业用工大排查和常住人口就业情况摸排,动态建立“有活没人干”的岗位清单和“有人没活干”的人员清单。同时,积极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月”“政校企”及区域人才交流合作等招聘活动,加大“就”在乌海云招聘直播带岗品牌建设力度。2025年以来,已举办多场招聘会,提供维修、销售、化工、化验等多类型岗位。
在政策落实方面,我市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政策找人、政策找企”活动。第一时间掌握企业缴纳失业保险费、参保人数和裁员情况,实现参保企业全程“免申报、零材料、零跑腿”,资金直抵企业账户,全面落实企业降费纾困、援企稳岗、一次性扩岗、企业吸纳重点群体补贴等资金,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截至目前,通过免申即享和自主申请方式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18.2万元,惠及企业43户。
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深化助企举措,不断完善服务机制,推动全市经济迈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