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勃湾区滨河小学的孩子们正在上语文课。
乌海市第二中学初一学生朗读英语课文。
■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力有效
本报记者 毕晓敏 文/图
在教育的浩瀚星空中,课堂宛如那最为璀璨的星辰,指引着学生探索知识的方向;又似肥沃的土壤,滋养着未来栋梁茁壮成长。海勃湾区以阳光教育为笔,以教学改革为墨,精心勾勒阳光课堂的绚丽画卷,让教育在温暖与活力中绽放出夺目光彩。
深耕“三课”沃土:
夯基垒台 奏响课堂改革序曲
课程体系、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恰似支撑教育大厦的三根坚实立柱,缺一不可。海勃湾区全力以赴,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让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如灵动音符,与国家课程的主旋律和谐共鸣,共同奏响育人交响曲。
海勃湾区教育系统创新教研模式。“参与式工作坊”“订单式”教研活动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教师们成长的心田。记者曾走进“参与式工作坊”教研现场,那热烈的氛围如燃烧的火焰,感染着每一个人。教师们围坐成圈,你一言我一语,激烈地探讨教学中的难题与解决方案,不仅能直接针对教学中的痛点“对症下药”,还能从经验更丰富的教师身上学到许多实用的“独门秘籍”。在这里,课题不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化作推动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效益的强大引擎。
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海勃湾区积极牵手优质教育资源,与华中师范大学、山东泰安实验学校、南京瑞金北村小学等“教育强校”展开深度合作。这种跨区域的合作交流,为海勃湾区的课堂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思维碰撞课堂、助学课堂、5D 生态课堂等多样化课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生们在这样的课堂中,思维如脱缰的野马,在知识的草原上尽情驰骋,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海勃湾区加强学校精细化管理,创新课后服务方式。记者走进海勃湾区滨河小学,仿佛置身于一片欢乐的海洋。操场上,学生们在足球、篮球等场地尽情奔跑嬉戏,欢声笑语回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教室里,书法、绘画、舞蹈等特色课程精彩纷呈,学生们沉浸在艺术的海洋中,如痴如醉。学校提供的“作业指导+特色课程”“必修+选修”的“菜单式”课程列表,就像一桌丰盛的美食,让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不仅为学生们打通了个性发展的通道,更以实实在在的“教育温度”解除了家长们的后顾之忧。
数字赋能课堂:
插翅添翼 驱动课堂创新发展
海勃湾区积极推进数字教育赋能,为阳光课堂插上科技的翅膀,让同学们在数字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海勃湾区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区域性培训。培训现场,教师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如何运用平台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在培训的推动下,教师们熟练掌握并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为课堂教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乌海智慧教育平台”的搭载,全面推进了校园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堂教学、家校协同培养等方面的实践改革。在乌海市第二中学,记者看到教师通过平台可以轻松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在线备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还能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家长也能通过平台与教师保持密切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习动态。
为丰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海勃湾区组织教师录制“空中课堂”“基础教育精品课”等。教师们精心准备教学内容,反复打磨教学环节,力求为学生呈现最优质的课堂。同时利用“三个课堂”,推进同频教研、双师课堂等线上线下跨校、跨区域互动模式。
打造“五育”矩阵:
融合共进 丰富课堂育人内涵
海勃湾区以“五个打造”为抓手,构建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为阳光课堂的内涵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让教育在德、智、体、美、劳的融合中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在德育课程打造方面,海勃湾区通过实施“青少儿心向党工程”,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利用“行走的思政课”“墙壁上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等多样化途径,着力厚植学生素养底色;深入挖掘雷锋精神与时代契合的德育教育资源,将雷锋精神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突出特色,以雷锋精神办校、以雷锋文化育人,创建全国“雷锋学校”6所。
科普特色校的打造,为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海勃湾区已有国家科学示范校 3所,自治区人工智能科普特色校 1所,在全国青少年各类科技竞赛中屡获佳绩,为科技创新事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新生力量。
阳光体育校的创建,聚焦“教会、勤练、常赛”,让体育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加油站”。在乌海市第二中学的操场上,记者看到学生们在体育课上认真学习足球技巧,大课间时整齐划一地做着眼保健操和广播体操。学校坚持每周一节足球课,探索体育课走班制教学,常态化举办足球、田径等多项体育赛事。
在打造美育示范区方面,海勃湾区实施美育浸润行动和书法特色品牌创建工程,开齐开足上好美育课,且班班有合唱团、周周有书法课,年年组织全区“大合唱”专场和书画摄影展活动,现有3所学校合唱团被评为自治区级高水平合唱团;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把书法教育作为办学特色之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打造劳动特色课程方面,海勃湾区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课程,尤其是具有乡土特色的劳动课程,构建教室第一课堂、校园第二课堂、社会第三课堂的“1+3+N”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七个一”工作,分年级制定劳动教育清单,做好劳动教育评价,打造麦步农场、润森集市、汉森采摘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