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静:逐梦书法十余载 倾力深耕结硕果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5-13 10:20:14

白静在活动中挥毫泼墨。

篆书 节录《刘熙载·书概》

■乌海文化人

本报记者 赵荣 文/图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乌海,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

作为一座移民城市,黄河文化、书法文化、赏石文化等在这里风云际会,沉淀且绽放出熠熠生辉的“本土文化”。

厚重的文化土壤也孕育出一批优秀文艺工作者。在他们中间,有书法家,有画家,有作家,有舞蹈家,有摄影家,有曲艺家,有工艺美术大师……他们造诣精深,成就斐然,是专业上的佼佼者,也是城市文化的引领者。

见贤思齐,为了向榜样学习,《乌海日报》推出“乌海文化人”系列访谈,以专访的形式走进文化人物的华彩人生,去努力探寻他们执着向上、砥砺前行的人生轨迹,近距离倾听和深层次挖掘他们生命中的闪光点,借此给人以启迪,激发出催人奋进、永不言败的正能量!

乌海,从20世纪50年代矿工书艺发端至今,书法文化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书法爱好者,“90后”白静就是其中之一。她自小习书,年仅26岁却有着18年的书法习练史,曾参加我市举办的“万人书太阳神活动”以及各类书法比赛;擅长楷、行、隶、篆等书体,其作品清新秀丽,多次入选自治区级展览,并成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会员。

习书之乡培育书法传人

白静出生在海南区,小学就读于原海南区拉僧庙小学。“我们那里属于矿区,习练书法的人不少,学校一年级就开设了书法课。”她说,当时书法老师让学生从“双钩练习”开始,反复临摹字帖。而白静觉得描字帖十分枯燥乏味,便照着字帖在宣纸上独自练习。老师看到后非但没有批评,反而鼓励地说:“你想这样练,也可以尝试。”当即示范起来,这温和的引导让白静很快喜欢上书法,甚至在寒暑假也不间断地学习。

白静的家距离老师家有半个多小时的路程,为了学书法,她每天要徒步一个多小时往返。“学书法是我主动要求的,父母也同意,一个寒暑假老师只象征性地收20多元作为学费。每次上课,不仅能在路上边走边玩儿,到老师家学知识、练书法,课后老师还会摘院子里的葡萄犒劳,有好吃的也会拿出来给我们分享。”聊到年幼时的学书经历,白静的语气里充满了眷恋。小学一年级的她第一次参加海南区举办的书法比赛时,在写反了“区”字的情况下还获得了三等奖。而老师一句“参加比赛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你敢走上去就很棒”的鼓励给年幼的她打足了气。

小学三年级时,她转学到乌海市师范附小(今乌海市实验小学),作为以书法而久负盛名的学校,这里有石敏、张志伟等更多、更专业的书法教师。“学校从四年级开设书法软笔课,而我有着之前学楷书的基础,学习起隶书的《曹全碑》更容易。”白静说,“张老师十分注重基本笔画的练习,并要求我从写好‘长波横’开始。”在托管班时,别人作业写完在玩儿,她却摊开宣纸练书法。

五年级时,当石敏老师选拔学生参加我市“第二届黄河明珠·乌海文化节开幕式暨万人书太阳神”活动时,白静毫无意外地入选。“活动当天,市人民广场上人山人海,我市书法家齐聚一堂,4000名中小学书法爱好者共同书写,我带着饱蘸墨汁的毛笔和同伴们一起挥洒着书法的魅力。活动后,写有我名字的毛笔上交主办方,并收藏在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馆。”白静回忆起当时的盛况,至今热血澎湃。

因果使然走上书法之路

初中时,白静和很多中学生一样,沉浸在文化课的海洋中,汲取知识的养分。学校没有社团课,她也不知道校外有书法培训班,书法仅仅停留在课业之余的独自练习。初三时,偶然得知同班同学在书法比赛中获奖,聊天得知其在校外接受培训,喜欢书法的白静果断前去报名学习。

就读市第一中学时,学校五花八门的社团课让她目不暇接,便选择了书法、跆拳道等社团,可真正学习后才发现,自己还是最喜欢书法。课堂上,她找不到中锋起笔的感觉,老师便一次次示范。“学校每天下午有50分钟的大课间,同学们可以自由安排时间,或运动、或学习、或到社团活动,也有小伙伴买来零食边吃边聊天,而我最喜欢到书法社团教室去写字。”白静说。持之以恒的练习和能够坐得住的性子让她很快得到学校书法老师的偏爱,老师专门给她配了一把教室的钥匙,让她有了随时习书的地方。勤学苦练,不断精进。高一时,白静在校书法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白静学理,考二本院校根本没问题。她将书法一直当作调剂学习的兴趣,完全因为喜欢写而写,从未打算通过书法来参加艺考,但高三时的一次变故却改变了她既定的学习轨迹。一次,家中起火,白静在灭火过程中不慎将双手烧伤以至于伤愈之前不能握笔写字。每天仅听老师讲课而不能做题刷题,成绩开始下滑。这对于刚进入高三,课业紧张的她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白静急,班主任更急,四处帮她打听这种情况要如何迎战来年高考。得知书法也有艺考的消息后,班主任松了口气,让她安心养伤。

从伤愈到书法艺考,白静仅仅练习了38天。那段时间,学生可以离校参加专业集训。她每天早晨8点到晚上9点多钟,除了吃饭都在教室里勤学苦练,连下楼打水都被当作一种休息、解压方式。楷、隶、行书等字帖写了一本又一本,6尺的宣纸练了一沓又一沓,白静的书艺突飞猛进,写出的作品多次获得老师的肯定。艺考前夕,入住酒店待考的她还借餐桌在不断练习着。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的艺考,全自治区40人上线,白静排名第四。最后她如愿进入呼伦贝尔学院继续求学。她说:“书法艺术之于我仿佛因果使然。”

畅游书海破解道道难题

大学时,白静迎来更加系统的书法学习。为了精进书艺,她寒暑假还要奔赴江浙等地拜师学艺。

“刚进入大学时,每天的任务就是学习各类书法课程、不断写字,第一次感觉到书法枯燥,看不到自己的进步,也找不到努力的方向。”白静说,她一度很迷茫。就在这时,同学邀请她一起外出到杭州学习。在那里,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爱好者们分享创作经验,交流书法艺术,学习到书法名家关于书法的独到见解,见识到书法艺术更为广阔的天地,同时了解到像她们这样的书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可写作品投展。“作为乌海人,我可以向自治区级展览投展,有一定水平后还可向国家级展览投展。”白静说。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妇女联合会、内蒙古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了“内蒙古首届妇女书法篆刻作品展”。征稿期间,得知消息的她开始忙碌起来,借用老师工作室,经过初稿、挑问题、修改、再书写这几个步骤,仅用3天时间便完成了投稿作品。“1000幅作品中挑选180幅,而自治区书法名家高手如云,我一个‘90后’其实并没抱希望。当时想着即便没有入展,也可以向前辈们学习。但当入展的消息传来,我瞬间找到了习书的动力和目标。”白静说,接下来的几年,她多次准备作品并频频入选自治区级展览。

2021年,白静成为一名书法教师。看着一张张稚嫩的脸,她仿佛看到了十几年前的自己对书法的喜爱、对知识的渴求。她倾尽全力将孩子们带到书法艺术那片蔚蓝的海洋中。“学习书法,方法更重要。在日常,我会鼓励孩子们注意观察每一个字的笔画、结构等,同时我会观察孩子在书写过程中的表现。”白静说,第一年元旦前,我让学生自己写“福”字,等春节可以贴到自家的大门上,他们表现得十分雀跃,练习得格外认真。当一张张合格的作品出炉时,洋溢在脸上的是幸福,更是白静初为人师的骄傲。

当了老师后,白静变得格外忙碌,留给自己的时间十分少。“现如今我在练习篆书,篆书古香古色,大篆古拙典雅、耐人寻味;小篆虽然趋向统一,但仍保留很多因形立意的象形文字。”她说,其“因形立意”“体正势圆”“大小统一”,在书写时需格外用心,也格外耗时,往往七八个小时才能写出一幅合格的作品。

“加入市女子书协、成为自治区书协会员是对我多年习书的一个肯定和鼓励。”白静说,“到如今,我无不感谢家乡浓厚的书法氛围和一位位对书法倾注心血的优秀老师,是他们培养了我。接下来我还要将工作、生活和习书进行合理调整,继续学习,朝着参加国展的目标前进。”

人物小传

白静,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会员、市书法家协会女子书法家分会会员。

2018年,作品入展内蒙古首届妇女书法篆刻作品展。

2019年,作品获第十五届“华夏杯”全国青少年书画艺术大赛优秀奖;获第三届“国青杯”艺术设计大赛暨第五届企业形象建设年会设计大赛美术类三等奖;作品入选“我和我的祖国”全区女性书法、绘画、摄影展。

2020年,作品获第四届“国青杯”全国高校艺术设计作品大赛一等奖;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二等奖;作品入展内蒙古自治区青少年书法作品展。

2023年,作品获第三届“彩墨丹青”之“中国精神”内蒙古青少年儿童书画作品展优秀指导教师。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