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60秒

A+ A-
乌海日报 编辑:段继文 2025-05-08 11:19:07

■我在一线

本报记者 鲁吟

5月2日,K194列车正平稳行驶。突然,一则紧急广播打破了车厢内的平静:“各位旅客请注意!2号车厢有儿童异物卡喉,急需医务人员协助!”

此时,海南区人民医院工作人员张艳洲正从3号车厢前往餐车,听到广播后,他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叫上同行的蒙医科医生赵志星,迅速向2号车厢奔去。

2号车厢发生的事情令人揪心。一名3岁的男童面色青紫,双手紧抠喉咙,显然正遭受异物卡喉的痛苦。孩子的母亲瘫坐在地,早已泣不成声。乘务员在慌乱中试图抢救,周围的乘客则屏气凝神,整个车厢的气氛紧张到凝固。

张艳洲和赵志星一赶到,便立刻大声喊道:“我们是医生,让我们来。”赵志星跑到孩子身边,迅速单膝跪地,从孩子背后伸出左手,握拳抵住孩子脐上两指处,右手包裹左拳,双臂用力收紧,瞬间按压孩子胸部。张艳洲在一旁同步计时监控按压频次,1秒、2秒、3秒……时间在紧张的急救中流逝。

赵志星凭借扎实的急救知识与海姆立克急救法培训形成的肌肉记忆,用恰好的力道持续按压。在第47秒,孩子突然张嘴呕吐,混着糖块的胃内容物喷涌而出。

第60秒,孩子的啼哭声在车厢响起。孩子得救了!车厢里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随即,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声响起。

此时的赵志星,大脑已是一片空白,面对孩子母亲和乘务员的道谢,他只是摆了摆手。赵志星事后回忆说:“整个急救过程中,我手比脑子快,这是医院急救培训刻进肌肉里的记忆。最后一下冲击时,我的腿抖得几乎站不住了,但听到孩子哭声的那一瞬间,我觉得值了!”

张艳洲也深有感触地说:“是职业使命感让我们成了‘移动的120’。这次救援也提醒我们,急救技能不应是医护人员的‘专利’,而应当通过专业培训,使它成为每一个人的‘生存技能’。”


相关推荐

融媒矩阵

抖音

app

微信

微博

快手

视频号